分析点评:
德国媒体之所以如此群情激愤地拿国歌说事,相信更多要归结于他们特有的那个“国歌情节”,估计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对国歌的讨论会像在德国一样,如此地旷日持久,也没有哪个政府在近半个世纪的讨论中作出那么多前后不一,甚至自相矛盾的表态。《德意志之歌》(Das Deutschlandlied,又译《德国人之歌》),这首仅36个单词,译成中文不足70字的歌曲究竟为什么会令德国这个以理性著称的民族变得似乎不那么冷静了呢?
有人说,《德意志之歌》的命运正是德意志之国动荡的写照。该曲出自海顿《上帝庇佑吾皇弗兰茨》第二乐章,歌词来源于法勒斯雷本的诗歌《德国人之歌》(Das Lied der Deutschen)。在纳粹统治时期,歌曲被严重歪曲、断章取义,变成了民族主义分子宣扬种族狂妄和世界霸权欲望的工具,战后一度被盟军政府禁止传唱。而1949年至1952年里,德国联邦议会也始终没有就确定国歌达成共识,导致这期间德国没有正式的国歌。随后经过执政者、政治家、议会、总统等多方讨论才尘埃落定。加上后来经历的两德统一,一直到1991年8月,联邦总统才与联邦总理以换函的方式将《德意志之歌》第三段正式确立为统一后德国的国歌,虽然关于什么是国歌的争论销声匿迹了,但有关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国歌的正式法律却仍不存在。或许正是因为《德意志之歌》成为国歌的道路太过漫长和曲折,使德国人在对待它的问题上相较其他民族和国家,显得更为敏感和慎重。
——朱范,《大国文化心态——德国卷》,武汉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