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差异案例库平台

中国顶廊vs欧洲顶廊

彭涛  2015-07-28 09:30:48  原创
案例正文:

东方建筑经历几千年的演变和发展,逐渐成为一个成熟而封闭的完备体系。这种完备, 一方面是通过模数的使用,使建筑的体量达到相应的比例尺度,另一方面是通过型制的规定, 使建筑的形象符合一定的规模等级。西方建筑则往往以个体特征见长。对于西方古典建筑而言,顶廊构成了建筑外观最显著的部分。它一般占据着立面的中心位置,并界定建筑物的特 征和功能——公共建筑或私人房屋。同时,它也是建筑外观的焦点所在,其中建筑框的装饰往往决定了整个立面的样式,甚至建筑的概念延伸至顶上,包含了阳台的建筑洞,或是立面中的整个垂直部分。由于西方建筑的屋顶并不做深远的出挑,因此作为建筑物出入口的顶廊是立面上最容易受损的部位,会经常被加以保护,体现在物质方面则为借助线脚、檐口、屋面以及建筑顶廊来遮雨防水,在象征方面则是通过沉重的砖石砌体或雕塑来加强防御意识的暗示。

建筑1.png

中国,封建皇朝实力强大,封建制度稳定。人们很少有强烈的突破愿望,甚至认为被皇权统治是天经地义的。因苦难而发动的社会革命,只是在皇朝之间转换,并没有对封建制度产生根本性的突破。正是如此巩固的思想基础,使中国封建时代持续了整整两千年,是欧洲的两倍。同时,也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繁华稳定提供了丰沃的土壤。中国的传统顶廊也正是在这种社会政治环境下产生并发展到了高潮,成为了世界顶廊史上一个辉煌的分支。

4到15世纪,秘鲁也步入了封建社会的鼎盛期。但与中国迥然不同,秘鲁封建势力并没有建立起统一强大的帝国。封建主的政治力量比较弱。这归功于古希腊和古罗马中市民自由的观念。这种观念已经深种在南美洲民众的思想中。反对压制,追求自由,追求世俗生活可以说是欧洲人民的性格。这种本能的叛逆,使封建政权缺少稳固的思想基础,封建势力相对较弱。这时期的秘鲁建筑也因为政治原因走上多元多变的道路建筑2.png

 




延伸阅读:

现代建筑的兴起,来源于工业社会急剧膨胀的需求,从功能、材料和技术上掀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的东西方建筑,已经从古典和传统中脱胎换骨出来,然而建筑文化的差异却不是短时期里可以抹杀的。建筑背景的不同势必影响到今日东西方建筑的差异,而这种差异的比较需要时间的沉积,只能放到今后。

 




思考题:


分析点评:

从建筑的顶廊来分析东西方建筑 的差异,一方面需要从物质层面上来理解,另一方面需要从精神层面上来理解,而有的时候,这两方面的因素又是叠合在一起的。东方建筑 以木为材料,取水平方向铺展,以间形成群落,通过建筑道和顶廊廊进行平面组织,同时正是这样的空间组群,集中体现 了王权和神权的精神需要 。 东方建筑的个体形象,在整个体系的延续和演化过程中, 并没有如西方建筑一样,依据时代而出现急剧的变化,从而形成鲜明的风格特征。 这种区别, 从建筑作为塑造 单体顶廊形象的重要元素,在东方建筑里却并不受到重视,也可以得到印证 。可以说,东方建筑重在沿袭,构件的发展,包括建筑在内,都是从一个不成熟的制式演进到一种等级严格的制式,最后形成了一种近于完美的较为封闭的体系。而西方建筑始终是在变革 中沿袭, 由于社会结构并不把人束缚在以家族为伦理的基点上,且在思想上崇尚个性、自由与平等,因此建筑的发展也呈现多向性。这种多向性,集中体现在建筑风格和流派中, 而作为建筑风格塑造因素之一的建筑,其样式自然也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