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阅读:
1. 欧阳偶春,邹亮《莫桑比克大学生英语学习策略使用情况调查》,2010.
事例1:
小A(男)去埃及留学,在这里交到了一位埃及朋友小B(男)。在与小B交往中,每次一见面,小B会对小A说:“祝你平安”、“真主保佑你”或者“早上好”来打招呼,同时还要面贴面,碰两次,这让小A非常不习惯。而后来小A去小B家做客发现,小B会在刚见到他父母的时候亲吻他父母的脸颊,他也会对自己的女友进行飞吻。这让小A很疑惑,为什么会有这些区别呢?
分析:
在埃及人社交活动中,往往会根据交往对象行过见面礼节后,双方要互致问候:“祝你平安”、“真主保佑你”、“早上好”等等,都是他们常用的问候语。而打招呼的方式大概分为三种:一是吻面礼,它一般用于亲友之间,尤其是女性之间。二是吻手礼,它是向尊长表示敬意或是向恩人致谢时用的。三是飞吻礼,它则多见于情侣之间。男人相见,要左右贴脸,而且两次,这一点很特别,因为在中国肯定不能这样,不然就会被人们误以为是同性恋者了。中国人打招呼,会说:“吃了吗?”“你到哪儿去?”“你在干什么?”“你来了”等日常用语,然后在正式的场合会握手表示欢迎。
事例2:
小A在埃及读书,她的衣服破了,可是她并没有带针线来埃及,她于是想向她的室友一位埃及女孩小B借用一下,但当她向小B提出借针请求后,小B确瞪了她一眼,转身就走了,之后很多天都不理小A,小A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她很疑惑:不就是借一下针吗?为什么小B就生气了?
分析:
在埃及,有一个神话传说是每天下午3-5点,有天神下凡赐给人们一些生活必需品,但天神要亲自体察人们各自的境遇。越是富有的人,得到的赏赐会越多;越穷的人,所得的赏赐则越少。而穷人整天总是穿针引线,缝缝补补,为了使穷人得到的赏赐多一些,免于窘困终身,所以人们在这个时候绝不卖针。同时在其影响下,埃及的一些人甚至连夜晚也不敢做针线活,否则认为会给自己的母亲带来灾祸。农村里有些妇女把借针也看作忌讳之事,在非借不可时,出借人要把针插在面包里递给借针人,借针人也不敢当面用手把针取出来。针有时也成为一些妇女相互对骂的口头语,如果一个妇女被人骂作针,那她便如同受了奇耻大辱,痛不欲生。如今,针在埃及人的心目中仍有其独特的、传奇般的地位,对针的忌讳也沿袭下来。因此小A室友小B的反应我们可以理解。
事例3:
小A刚到埃及工作,她很喜欢这个国家。在一次同事聚会上,她的一名埃及同事让她将一道甜点递给她一下,小A顺手用左手将甜点递给同事,同事当场将甜点打翻离开了,这让小A很尴尬也很委屈,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分析:
埃及人(穆斯林皆如此)认为“右比左好”,右是吉祥的,做事要从右手和右脚开始,握手、用餐、递送东西必须用右手,穿衣先穿右袖,穿鞋先穿右脚,进入家门和清真寺先迈右脚。究其原因,穆期林“方便”和做脏活时都用左手,因此左手被认为是不干净的,用左手与他人握手或递东西是极不礼貌的,甚至被视为污辱性的。因此小A的做法是错误的,虽然在中国也认为“右方为尊”,但一般在行为上并没有体现,因此在与埃及人进行相处时,得注意这个问题,以免引起误会。
事例4:
小A与埃及人小B约好周末上午八点半去逛街,但周末上午八点半小A在约定地点并没有看到小B,小A以为小B可能临时有事耽搁了,又等了半个小时还是不见人影,小A有点担心,于是给小B打了个电话,小B说再过5分钟就到,但是直到时间又过去1小时,小B才姗姗来迟,而且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这让小A很生气。
分析:
埃及人的时间观念差,很少依照所约定的时间行事,迟到往往是家常便饭。他们口头上常常挂着“请等5分钟”这句话。埃及人所谓的5分钟,可能就是30分钟也见不到人。若说请等1小时,那么等于要重新约定时间了。而在中国,如果是下级与上级约会,下级迟到或爽约,会被视为是极不尊重领导的行为。因此在与埃及人的交往中,如何确保埃及人能按时到场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事例5:
小A在埃及上班,某天她穿了一条白裙子去上班,同事们都笑着问她今天心情很好吗,是有什么好事发生了吗,小A觉得很疑惑,今天并没有发生什么啊,为什么大家都这样问她。
分析:
原因在于小A穿的白裙子,埃及人白色都有很深的感情,把白色视为“快乐”之色的说法。这与中国是有很大不同的,在古代中国,这是一个基本禁忌词,体现了中国人在物质和精神上的摈弃和厌恶。中国人认为白色是枯竭而无血色、无生命的表现,象征死亡、凶兆。因此它多数出现在葬礼上,亲人死后家属要披麻戴孝(穿白色孝服)办 "白事",要设白色灵堂,出殡时要打白幡。而在当代中国受西方文化的影响,白色也有纯洁之意,但仅此而已,白色的象征意义在中国是达不到快乐的程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