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阅读:
为何中国人习惯喝热水,西方习惯喝凉水?
众所周知,中国人一向习惯喝热水 —— 不仅饮茶品茗、煲汤都必须煮开以后趁热下肚,煎煮中药一概是开水冲服,甚至从前中国人饮酒的时候,也习惯“温酒”呢。
其实,在中西方许多生活习惯里面,大有文章!寻根问底研究起来,这里包含着千年文明发展的历史积淀,或者叫做民俗遗传基因。
为何中国人习惯喝热水,西方习惯喝凉水?
这个问题的解答,说来话长,要从人类“新石器时代”和“铜石并用时代”谈起,就是追溯到几万年以前人类使用火与土的结晶——陶器。
上古五大文明摇篮——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恒河流域、黄河长江流域、以及爱琴海地区,无一例外,在新石器时代进入农耕社会以来,都广泛使用陶器。
陶器,是先民继用火以后,又一件伟大的划时代创造,从此就有了能盛水而不会泄漏、不会泡软泡塌的容器了,就可以方便地汲水盛水了。
远古人类也尝试将水加热。摩尔根经典著作《古代社会》里,可读到远古人类把石块烧烫后放进水里煮“开水”,甚至可以煮熟鸟蛋。
虽然同样使用陶器,但是在华夏与西亚、北非和欧洲等地区的原始社会生活中,一开始就出现了很大的差异。
世界各大博物馆展览的古埃及古希腊陶器,造型精美,例如古希腊陶杯、陶瓶的使用非常普遍(也是如今国际赛事优胜奖杯的造型)。然而,古埃及、古希腊的各种陶器,不外乎都是瓶、罐、盆、盘、杯、盏之类的单纯容器;还有古埃及的大型方陶柜子,很罕见;它们的功能都是用来盛装物品。曾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里,古埃及希腊陶器展区所有的展览柜,所见全都是“装盛性器皿”,没有发现一件类似古代华夏的煮水炊器。
华夏先民直接把陶器架在火上烧水,这就是最初的陶釜、陶缽。
煮水炊器——这是华夏先民在陶器时期的独特创造。
古代华夏广泛使用的陶器之中,除了装盛物品的容器之外,还有一大类具备独特功能——用来烧水煮食的炊器,如陶釜、陶缽、陶鬲( li ) 、陶鼎,以及陶甑 (zeng) 、陶甗 (yan)、陶灶等等。
华夏先民最早使用的原始炊具——陶釜和陶缽,是形状极为单调的半球状容器,炊煮时用三块石头支起一个陶器皿(就是锅子),下面放进柴禾(干草枯枝等等)生火加热,上面的容器盛进水,或稀饭、菜汤、肉羹之类。后来这三块支撑的石头也演变为陶器支柱,或者干脆结合一体,粘合组成这陶器的下半部——三条腿。
于是就出现了陶鬲和陶鼎——自身带有支架的炊具。
鼎,一般是实心的三条支腿;
鬲,则是空心的三条支腿。
鬲的腿部好像中空的大口袋,三个口袋状的泥坯,粘合成为炊具的下半部,不但作为盛水的容器,而且用来支撑;上半部则是合成一个较大的锅形器身。这种三口袋形状的炊具,很明显是专门用来烧水的。因为向火的受热面积比相同容量的鼎、釜为大,可以很快的烧开热水;但若用来煮饭熬粥,则口袋形足下部的尖端处,容易把饭粥烧糊;更不方便用来煮肉了。
将鬲的上部加长并做了尖嘴出口“流”,一侧再安装上鋬(把手)就成了鬶,这是华夏古代炊具中个性最鲜明独特的一种,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良渚文化遗址中。
同鬲类似,鬶也是利用空袋足盛水、煮水的,但有倾泄口“流”和把手“鋬”,功能更齐全。在龙山文化(距今4500年)遗址崂山夏庄,考古发现了夹砂陶鬶。
里头文化至商代的白陶鬶更精美,有的口沿装饰锯齿形花边,鬶上有长方形镂孔,尖嘴“流”内侧,有盖子。可以将开水保温。高 29.2 厘米 。从山东地区出土的史前陶鬶残片上发现有残留水垢,可见其中盛有煮开过的开水;而在陶鬶底部有烟熏火燎的痕迹,可见它是生火、用来烧热水的。(也有人认为它可用来温热米酒。)这也就是后来“开水壶”的原型。
不同地域的华夏先民,分别发展出了形形色色带支承腿的陶器炊具,用来烧水。于是形成了中国人喝开水、热水的生活习惯,一直沿袭至今。
西亚、北非及欧洲的先民们,因为在陶器时期没有能够创造出带支承腿、用来烧开水的炊具,就没有养成像华夏先民这样喝开水的习惯。所以万年以来亚当夏娃的后代子孙们,至今还自然地习惯喝“生水”;到了大冬天还加冰块喝凉水,甚至产妇刚生了孩子就喝凉水。这是与中国人迥然不同的饮食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