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差异案例库平台

中英饮食文化之做菜(图文)

教师  2015-11-19 20:20:44  访谈
案例正文:

Angela女士是英国某中学的食品技术课任课老师,外派教师L在该中学担任汉语教师志愿者期间,曾与她一起合作过三次中国饮食文化体验课。第一次上课之前一周,Angela就把课程大纲发给L,要求L也写一份中国饮食课的大纲,并将准备教授的中国菜菜谱附在上面。

 L为这次体验课准备了中国人普通家庭中最常见的三道菜,营养味道都很好,最大的优点是便于操作,学生能很快学会后付诸实践。菜谱是在网上找的,描述得比较详细,L将菜谱翻译成了英文后提交给Angela。Angela仔细阅读了菜谱,提出了如下问题:

1、食用油一汤匙,是多大尺寸的汤匙?(英国对汤匙的尺寸分类很严格,不同的汤匙用途不一样)

2、 盐适量,到底是多少克盐? 3.葱姜蒜少许备用,这个少许又是用什么来衡量的?

看到Angela的疑问后,L变得有些茫然。因为L在家做饭是从来没想过油、盐、调料等的配比还要用食物电子称称量,都是凭经验和感觉添加的,即使官方的菜谱甚至星级酒店的菜谱也没有对食材和调料进行严格的定量,因此即使是同一道菜,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味道来。英国食谱则正好相反,每一道菜的用料都是精确到克,电子称是做英国菜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只要拥有了同一个菜谱,无论是谁都能做出味道差不多的菜来。

在Angela的敦促要求下,L自己在家又做了一遍这些菜,并将调料用量自己称好记录下来,终于完成了一份符合英国人习惯的英式中国菜谱。

而事实证明,Angela的要求的确非常适合从没有接触过中国菜的英国学生,在定量的食材和调料菜谱的指导下,学生们都做出了比较令人满意的中国菜,有些甚至比中国学生做的还好。

图片2.png


【5】四格漫画:菜谱“大全”.jpg



延伸阅读:

1、视频对比:中英

英国饮食节目 —— 保罗教你做面包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YzMjg2OTcy.html

中国饮食节目 —— 天天饮食(奶油炸糕)

http://tv.cntv.cn/video/C10405/60d7633fea9f498c9cb80dbc22946833

图片3.png


选取了在食材上比较接近的两种中英面点的做法进行对比,英国节目倾向给观众具体的量化标准,比如温度、时间、食材的克数,但是中国的节目倾向给观众定性式的词汇,例如温火、充分混合等。

2、思维方式的民族差异。一个德国人,一个日本人,一个中国人,三个人坐火车从德国的法兰克福去巴黎,这三个人坐在一个包厢里。突然上来一位客人,因为车厢有四个位子。这位客人拿了一个鱼缸端上来,放在空座上,德国人开始问端鱼缸的人:“您能告诉我这鱼是什么名称,在生物学上应该如何归类,有哪些特性?它们在科学上有什么意义?”日本人听完德国人的话以后就问:“请问这位先生,这个鱼我们日本能不能引进?如果根据我们日本的气候和水温、水质,这个鱼能不能生长?”轮到中国人来问了:“这种鱼是红烧好吃还是清蒸更好吃一点?”




思考题:

1、中国这种做菜方式的来源是什么?

2、其他哪些国家也是如此,有什么共同点?

3、英国人这种做菜方式的来源是什么?



分析点评: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中国人思维方式是弥散性思维方式,认为任何事情都不需要说的十分详细,很多事情是凭经验来做,只需意会不用言传。而英国人则属于特定的思维模式,事事体现精确性、定量性。在中国弥漫性思维的影响下,我们讲究一物多用,比如筷子既可以吃饭,又可以作为打蛋器、炒勺等厨房用具;英国人则将用餐的刀叉、打蛋器、做菜的铲子勺子等严格区分,从不混用。中国人的厨房里面不会有量杯或者计量器存在,而英国人的厨房里则一定会备好这些计量物品。英国人的特定思维文化培养出他们特定、精确的思维习惯,但也同时影响到了期思维的拓展和贯通。而中国人的的弥散性思维方式在他们看来又过于随机。


【5】差异对比:菜谱“大全”.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