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差异案例库平台

要反对先赞扬

李林平  2015-11-19 19:54:51  学位论文
案例正文:

大山是刚刚在中国大学毕业的德国人,他在中国找了一份工作。一次开会,大山觉得上级的想法不太好,他认为用空运从长远来看更能够节约成本。他的直接顿时令上级的脸变臭了。中国同事们面面相觑,好像大山惹了什么天大的祸,这令大山十分不解。事后,同事小张劝大山下次还是不要当出头鸟了,说自己的反对意见时最好先铺垫一下。大山觉得很奇怪。明明心中是反对的,为何还要先说赞同的话语呢?小张解释道:“这并非是中国人在故弄玄虚、表里不一,实则是中国人为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而煞费苦心。一旦没有了前面那些赞同的言辞,而是直接反驳,这在德国人那里行得通,在中国人这里行不通。对方的面子会因为直言反驳而挂不住,面子挂不住就要掉下来,就像中国的瓷器,一掉下来摔碎了,就再也复原不了了。对方的面子被撕破了,就会引起冲突。有了冲突,和谐的局面就打破了,人情和关系自然也就断了。”




延伸阅读:

张若玉《东边日出西边雨:从跨文化冲突案例浅析中德文化之不同》




思考题:


分析点评:
西方以游牧民族居多,在长年的游牧生活中逐渐形成了“以个人为中心的、血缘关系比较淡薄的社会”。启蒙运动以来,个人主义思潮泛滥,人人都在追求个人自由,个性张扬。其中,个人自由又常被看作西方价值观的核心。个人自由的思想涵盖了西方的政治、经济、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具体来说,西方人主张个人的自由发展,这种发展不应受到来自社会、国家在思想、政治、经济上的强制与约束。任何人都有自由选择的权利,无论这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是否与其初衷向符合,每个人都必须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曾在其著作《美国霸权的困惑》中清楚地写道:“⋯⋯个人通过自由决定而塑造自己的生活,或者如柏拉图所说,选择自己的灵魂。”而德国人对自由的重视绝不亚于美国人。 然而中国人就不同了。数千年的农耕文明使得在中国形成了“以血缘为纽带、以家庭为中心的中国传统社会价值和群体人际关系行为取向体系和社会行为要求。”也是有深刻的历史根源的。有血缘的,自然可以建立关系;没有血缘的,中国人也会通过其他的方式和途径与他人、他物建立关系。一旦关系建立,维持关系的稳定性便成了重中之重,因此,“和”就成为了中国人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和终极价值。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便把“和”视为人文精神的核心,他有言:“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第一》)而 后,孟子不仅继承了孔子“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又进一步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的重要思想。无论孔孟,他们口中的“和”都是指调和、和谐、和平,都希望用“和”来调节天与人、国与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在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常常被视为“和”的最重要方面。为了建立并维持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最基本的就是避免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