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国教学生做中国饭要注意什么 |
|
李琳 2015-11-18 21:46:09 自编 |
|
案例正文:
志愿者小李所在的孔子课堂准备开设三次中国饮食文化体验课。开课前一周,外方主管教师就把课程大纲发给小李,里面对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细节进行了详细描述解读,然后要求小李也写一份类似的大纲,并将准备教授的中国菜菜谱附在上面。小李按照要求很快完成了大纲的撰写,却没想到外方主管教师对食谱的细节提出了很多意见,最后修改完善了好几次才过关。
|
延伸阅读:
|
思考题:
|
分析点评:
中国人做饭都是凭经验和感觉添加调料,即使官方的菜谱也没有对食材和调料进行严格的定量,因此即使是同一道菜,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味道来。英国食谱则正好相反,每一道菜的用料都是精确到克,因此只要拥有了同一个菜谱,无论是谁都能做出味道差不多的菜来。这个案例体现了中国人和英国人不同的思维模式。
中国人思维方式是弥散性思维方式,认为任何事情都不需要说的十分详细,很多事情是凭经验来做,只需意会不用言传。而英国人则属于特定的思维模式,事事体现精确性、定量性。在中国弥漫性思维的影响下,我们讲究一物多用,比如筷子既可以吃饭,又可以作为打蛋器、炒勺等厨房用具;英国人则将用餐的刀叉、打蛋器、做菜的铲子勺子等严格区分,从不混用。英国人的特定思维文化培养出他们特定、精确的思维习惯,但也同时影响到了期思维的拓展和贯通。而我们的弥散性思维方式在他们看来又过于随机。作为在国外工作的汉语老师,要懂得两种文化思维方式的差别,尽量做到互相体谅互相迁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