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还是不吃饭 |
|
邓娟 2015-06-07 12:28:22 访谈 |
|
案例正文:
Mr. Brown,美国人,因为学校已经和孔子学院合作过好几年,所以对中国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今年新来了一位教师姜老师,他为人随和,对美国的文化了解也很多,两人交往起来感觉很舒服。有一次,他们就中美学校课堂管理的问题做出了探讨,两人谈得十分投机,在将要结束的时候,Mr. Brown顺口提出邀请姜老师明天有空的时候共进一餐,继续讨论。第二天,姜老师考虑到Brown先生有可能与他进餐,所以着装非常正式。Brown先生见到他以后,却根本没有提吃饭的事情。姜老师有些生气,他觉得这是对他有些不尊重,根据他的理解,Brown先生既然提出邀请又怎么能够没有下文呢?后来他觉得也许是因为Brown先生对中国文化有所了解,所以学会了中国式的客套吧。
|
延伸阅读:
一、John出于对中国文化的喜爱和对中国的向往,选择了一份英语教师的职业,在中国一个大型城市的一所名校当英语外教。 “我很早以前对中国就很感兴趣,所以我选择了来中国当外教。在来之前,我就知道中国人很热情,所以我想他们应该会邀请我去他们家里做客,我还准备了很多礼物。来了以后,我的同事确实对我很好,他们也常常对我说:“有空来坐坐”。我记得以前有看到过一本书里告诉我说,如果中国人说有空来坐坐,其实他们是出于一种客气,所以我也不好去上门拜访他们。都过了半年了,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人邀请我去他们家,所以我想我是不是有什么地方让中国人不喜欢了?”
|
思考题:
|
分析点评:
文化背景不同的人在交往时,往往会因为“刻板印象”对对方做出错误的解读。事实上,在本案例中,主要的误解是由文化差异引起的思维方式差异所引起的。对于Brown先生来说,与姜老师的谈话比较愉快,但是他们主要探讨的是中美课堂管理的问题,这才是主要话题。而后面谈话结束时所提到的吃饭这一问题只是一个小小的题外话,并不重要,所以他会忽略这一话题。而中国人在谈话中,往往会注意结尾部分类似于”总结“的那一部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