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差异案例库平台

初次见面,交换名片很重要!

林莹  2015-11-15 11:06:18  林莹自编
案例正文:

刘强跟随公司同事赴日本进行商务谈判。在谈判当天,交换名片时,刘强发现自己的名片由于疏忽忘记带在身上了。他并未在意,然而日本方代表却表现得相当不高兴,谈判全程对方都冷脸以待,最后谈判失败。双方都觉得对方诚意不够。




延伸阅读:

(一)中日在交换名片上的不同

在日本,名片在商务往来中有着非常大的作用。即使在中国不用说也是一样的。但是还是有些许不同。 

  第一,在日本进行商务工作时,初次见面基本上都必须交换名片。所以,有必要随时带上足够的名片。特别是中国人去日本出差时,因为要在日本会见很多人,所以必须要多带些名片。 

  第二,中国人的名片里多数都印有手机号码,但在日本人的名片里却相反,多数是不印有手机号码的。这是因为日本人认为商务工作原则上应采用联络办公室或用邮件联络的方式。除特别紧急外,用手机进行商务工作时,很可能给忙的对方带来困扰。但也有互相告知手机号码的情况,如果认为有必要,在初次见面时索要手机号码也是可以的。 

  第三,在中国使用的名片中,也有体现各种个性的名片。(1)表面有光泽的纸,用半透明塑胶材质制成的名片,因为不能用钢笔书写,所以不便整理。(例如,有人会把初次见面的日期写在名片上。) 

   (2)在纸上用色,复印时不能看清字的名片也不便整理。  

 第四,在中国交换名片给对方时,有半数以上的人是将字面向自已的。在日本,把名片朝向能够让对方马上看到名片内容,承给对方是一种礼貌。 

  第五,隔着桌子交换名片时,在中国,偶尔会有人是把名片抛出去给对方,但在日本,这种方式是非常失礼的。在日本,必须两手呈给对方,这是一种礼貌。 

 

(二)日本人交换名片的礼仪

日本人重视名片,也热衷于交换名片,因此,也形成了一套交换名片的礼仪。日本人互换名片时,首先双方必须直立,然后一方以双手的大拇指和食指倒握住名片,以正面面向接受方微微弯腰恭敬地递向对方。而接收方首先要点头表示感谢,同时鞠躬双手接过名片,然后再重复相同的动作把自己的名片递交给对方。参加过一些商贸会谈的交换名片场面,日本人循规守矩,接过名片一字排在桌子右上方以便随时确认对方的身份,而我方人员则显得参差不齐,坐姿接名片者有之,半起半坐者有之,单手接递名片者亦有之,而且大都接过名片匆匆一扫就装入兜内,等需要时又急急忙忙掏出来确认。与日本人做生意,我们向来算计不过精明的日本人,其实,从一开始的交换名片时我们就已经落了势了。

(三)名片--日本人交往的重要符号

日本人重视名片除了一般的社会背景外,有其自身的特殊原因。日本是个等级森严的国家,从平民百姓到政府大臣,从企业工人到公司总裁,等级序列逐层递升,细致分明。对于这种等级序列,日本人从骨子里认同拥戴,决不存半点疑心。日本人执着于名片,反映了一种根深蒂固的等级认同意识和安分心里。作为身分的代表,名片无论对上层人士还是下层百姓,都同样重要。正如资深日本通,美国驻日商会前主席马克·齐默尔曼说的那样,等级制度是名片显得如此重要的一个主要原因,名片不啻是日本社会的一种象征。

    日本人喜爱名片,还有一个不得已的原因,就是他们的姓名实在是太复杂。日本人姓氏之多,令人咋舌,全部加起来约有10万,这大概也是全世界绝无仅有的现象。比起我们中国的百家姓,日本真是个名副其实的姓氏超级大国。这种奇特的现象要归结于日本特殊的历史国情。在近代明治维新之前,日本人除了贵族有姓名,分为氏、姓、苗字,名字四部分,一般的老百姓有名无姓。明治维新后,日本立志富国强兵,超越欧美,废除了古老的封建等级制度和姓氏制度。明治三年1870年,日本政府规定所有国民可为自己取姓。但由于长期的习惯,许多人不敢这样做。明治8年,日本政府再次明文规定全体国民都必须有姓,颁布了8苗字必称令8、老百姓这才敢给自己取姓。一般百姓既然无祖姓可继承,干脆来个彻底大解放,取的姓五花八门,无所不有。粗粗分类,其中最多的取自山川田野,这表明了日本人对大自然的喜爱,比如山田、上野、杉浦、大川、松冈。还有取自地名的,像富士山、濑户、宇都宫之类等等。姓名数量的庞大,意味着同音字和词的繁多。比如,SASAKI这个发音、就可代表佐佐木、佐前、佐崎、佐佐喜、陵、雀、筱笥这些姓。GOTO这个发音,就可代表后藤,五藤、吴藤、悟藤、江藤、牛头、后岛等更多的姓。可见、与人打交道时若没有名片,光凭嘴说耳听,岂不乱套?不像我们中国绝大多数都是单姓。日本人的姓通常都是汉字起步甚至更长,更令人头疼的是,这样拖泥带水的姓中,还有好多莫名其妙的不规则发音,也就是说、同样的汉字在作姓名使用时,可以有不同的念法,就拿“一”这个简单的汉字来说,读法竟有七种之多。所以不仅外国人,就连日本人自己,也常常为认读对方的名字而为难,因此名片上光印汉字名字还不够,细心的日本人总是在名片的背后印上罗马拼音,以避免可能出现的尴尬。

    日本人交换名片的方式也颇有意思。在接到对方名片后,双方首先注目的,必定是上面的头衔和职务,因为这关系到他将采取什么样的礼仪。有趣的是,从出示名片的动作和表情上,亦能大体猜度出示者的职务和级别。一般来说,出示者鞠躬幅度越大,态度越虔诚,名片上的头衔就越小。反之,出示者鞠躬幅度越小,态度越随和,头衔就越大。

    如果说鞠躬的幅度可以体现头衔大小的话,那么,出示名片的次序同样能够说明地位的高低。在日本,地位高的人握有交换名片的主动权,地位低的人只有在对方显出愿意与自己交往的意向后方可掏名片夹,这是社交场上的规矩,尤其是在商界,这种规矩更为严格。等级观念淡薄的外国人对此不了解,同日本人打交道时容易把对方弄得很尴尬。

    日本人凭什么确定对方的地位呢?一个人的职务和级别并没有写在脸上和身上呀,这完全靠揣摩。日本人在这方面具有不可思议的特异功能。作为纵向社会的一个符号,每一个日本人的言行、表情和体态,无不刻着等级的印记,传达着等级的信息。日本人碰到一起,无须语言,即能识出对方的地位,恰到好处地行驶礼仪。所以在社交场上,初次见面地日本人稍经掂量,就能知己知彼,确定交换名片地顺序。

    由于头衔具有压倒一切的重要性,日本人在设计名片时总是将它放在最显著的位置,而且一张名片上只印一种头衔,以免多余的信息扰乱对方视线。不像我们中国人、印起名片来职务头衔一大串,排得密密麻麻,叫人看了不得要领。日本人从来不把不相干的头衔印在一张名片上,这大概也是造成日本名片泛滥的原因之一。据统计,日本平均每人持有三种名片,日本人一天的名片交换量为4000万张。相对日本人口而言,这个数字堪称世界之最。若是按秒计算,在这个小小的国度里,每秒钟就有231组人在同时交换名片。可想而知,它消耗掉的纸张有多可观,这对于资源紧张的日本来说,无疑是个不小的负担。所以日本人的名片一般都用再生纸做成,这种名片颜色偏黄,分量轻薄,上面常常印着用再生纸造一类的字眼,显然是为了唤起人们的廉俭之情。

日本交换名片要双手呈上和接受.png

日本人交换名片必须双手呈上和接收:   http://jingyan.baidu.com/article/1e5468f926d80c484961b7b9.html




思考题:


分析点评:
在国内,我们对于初次见面是否需要互送名片并没有什么要求。大部分中国商人都比较随意,如果没有名片了,解释一下即可。第一次见面也不是非要送名片。然而,在日本这个注重礼节的国家中,却特别注重互送名片。与日本人初次见面时,交换名片已成为礼节之一。如果初次见面时不送名片,不仅是失礼的表现,而且对方会认为你不好交往。互赠名片时,要先行鞠躬礼,并用双手递接名片。接到对方名片后,要认真看阅,看清对方身份、职务、公司,用点头动作表示已清楚对方的身份。日本人认为名片是一个人的代表,对待名片就像对待他们本人一样。如果接过名片后,不加看阅就随手放入口袋,便被视为失礼。如果你是去参加一个商业谈判会,你就必须向房间里的每一个人递送名片,并接受他们的名片,不能遗漏任何一个人,尽管这需要花费不少时间,但这是表示相互间友好和尊敬的一种方式。  日本如此重视名片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名片代表了各自的身份地位,人们才能按各自的身份行事、交往,这在如今等级森严还是较为明显的日本是很重要的。因此,在与日本人进行商务合作和交往时,切记要多在在“发名片”和“递名片”上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