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学生不爱在课堂上提问?
王维丽 2015-11-15 06:28:00 自编
案例正文:
美国学校代表团访问中国的小学,结束行程之后,他们最大的感受就是:为什么课堂上看不到中国学生提问?
延伸阅读:
思考题:
分析点评:
教学目的不同。我们的教学偏重于传授具体的知识技能,缺少思维的习惯、方法、体系、创新、深度、广度上的培养。前者只要老师把知识讲明白就好甚至死记硬背也能奏效,而后者需要在一个有互动有讨论,相互激励的环境里才能实现。现今社会很少有一个人就能独立完成的发明、发现或者创新,未来的孩子培养思维和互相激励的讨论则会尤其重要。显然下面这种组织形式更容易引起问答讨论,而不适合传授系统性的知识。 时间安排不合理。大部分课程安排都是为了保证进度,很少有安排1/3甚至一半的时间来讨论。国外尽管有大课,但是也会安排助教指导的小课补足交流不够的缺憾。国内的教学这方面明显比较薄弱,通常是下课前五分钟老师才象征性地问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当然学生们不是忙着收拾书包就是心不在焉摸着空空的肚子准备第一个冲出教室。 教室的安排,这点好多知友都已经提到了,确实一个大课好几百号人,对于提问者有很大的心理压力。而且一般来讲这种大课即使有师生问答很多人也听不清,效果不会太好。很难想象这种3000多人的大课会有任何人有提问的欲望。 文化的暗示。我们的传统喜欢培养听话的孩子,潜移默化里,提问题就是不听(老师、权威的)话,这是非常负面的暗示。而在西方文化里,“听话”这个词在并没有直接对应的翻译,意义类似的词有behave,但更多含义是“注意举止”。只要问话注意礼貌,就是被鼓励的。下面这种完全活动的座位和相对开放轻松的课堂是鼓励互动的最好环境。仪式化的流程。国外回答问题并没有人要求你用哪只手,只要老师注意到你就好。回头想想我上小学时候,甚至提问用哪只手举多高都有讲究。这种类似的仪式无疑也提高了提问的门槛,降低了大家提问的欲望。尽管大学会好一些,影响已经遗留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