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德民族社交语用看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2 |
|
2015-05-15 17:07:51 |
|
案例正文:
季羡林教授认为“东西文化最根本不同的表
现在思维方式方面,这是其他一切不同点的基础
和来源”。[2](163)这主要是因为,思维方式是人类
文化的深层本质,属于文化现象背后的、对人类文
化行为起支配作用的稳定因素。通过思维方式,
·116·能够说明文化现象的许多内在联系。因此,围绕
东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研究就是对东西方文化差
异、社会和语言现象差异等方面研究的基础和根
本。就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而言,归纳起来主
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统一性思维”和“区别性思维”的差异。
中国传统哲学讲“阴阳一体”、“天人合一”,把人
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看成是一种和谐的统
一体;虽然并不否定区别,但更多的强调统一。而
西方哲学讲“神凡两分”,把自然看作是人类认识
和征服的对象,人与自然处在一种矛盾对立的状
态之中,研究和征服自然是人的主要任务;虽然不
否认统一,但更加重视区别或对立。对此,19世
纪德国唯物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也有同感,他在
比较东西方思维方式差异时认为“东方人见到了
统一,忽视了区别,西方人见到了区别,而遗忘了
统一。”[3](182)也有学者认为,东方人的思维习惯
是在异中求同,西方人是同中求异。这种思维差
异反映在传统文化上就是,中国人强调顾全大局,
重视整体利益;而西方人推崇个人奋斗,注重个人
独立。
2.“综合性思维”和“分析性思维”的差异。
汉民族受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对事物的观
察和认识往往着眼整体和全局,因而在思维方式
上总是长于从整体发展上综合把握事物的本质和
内在联系。而西方哲学却一贯注重思辩和理性,
在他们看来,只有思辩和理性的东西才是最真实、
最完美的;他们把“分析学”视为一切科学的工
具。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曾针对东西方思维
方式的差别精辟地分析说“东方人与西方人的思
维方式有基本分歧,我人重综合,重归纳,重暗示,
重含蓄;西方人则重分析,细微曲折,挖掘唯恐不
尽,描写惟恐不周。”[4](559)西方学者对这种思维
差异产生的社会基础进行了分析,认为综合性思
维“存在于那些其社会秩序接近礼俗社会模式的
文化之中。与此相反,分析性思维一般则在类似
法理社会模式的社会中占据优势地位。”[5](56)两
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出现的结果是,中国人重悟性,
善于形象思维;西方人重理性,善于逻辑思维。
3.“曲线性思维”和“直线性思维”的差异。
以汉民族为代表的东方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三
家皆出于以“圆”为大的迂回思维,因此“亦此亦
彼”就成为中国人通常的思维习惯。如果我们用
西方人所喜欢的线条形式来形容这类思维方式的
话,“螺旋或波浪式的曲线,似乎较能反映中国传
统的思维方式”[6](224)。而崇尚"线"的西方人,
善用直线型思维,“非此即彼”的推理判断便成为
西方哲学家思考问题的基本方法。这种思维差异
反映在人际交往方面就是,中国人性格内向、含
蓄、稳健,习惯于忍让、依赖和合作;西方人性格外
露、直率、喜动、独立性强,崇尚竞争。反映在对发
生的事情或出现的问题进行查询时,西方人一般
喜欢寻找“为什么”的答案;而东方人却喜欢寻找
“是什么”的答案。
|
延伸阅读:
|
思考题:
|
分析点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