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差异案例库平台

从动物词汇文化形象看中德文化差异1

  2015-05-15 16:59:15  
案例正文:

语言,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英国社会人类学家Mali-
nowski(1923)认为:“语言深深地扎根于文化现实和该民族人民的习俗、生活之中,语言研究离不开这一宽
泛的语言行为环境。”①这也就是说,要想理解语言,首先要懂得说话者的整个文化背景和其生活方式,而
词汇是语言基本要素,文化差异及各民族的习俗、生活方式和不同也将会反映在词汇层面上。在中德两种
语言中同一词汇可具有完全相同的文化形象,也可具有一部分相同一部分不相同的文化形象,但也可具有
截然不同的文化形象。虽然并不是所有的词语都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内涵,理解这些词的文化内涵对德
语学习者以及中德翻译工作者显得尤为重要。
词语的形象,又称为词语的形象色彩,是词语在读者意识中引起的一种情绪(联想)反应。它受传统文
化的影响,在一定的语境中,是一种潜在的感受,即经过文化传统和习俗的代代沿用,已变成了一种非理性
形象概念,而带上了明显的民族文化色彩。如“杜鹃”这个词,在我国民族文化中,素有“子规啼血”这一固
定文化形象,这可从中国古典文学中找到相当多的例子:
1.“蜀人悲子规啼而思望帝。”(杨雄[西汉],《蜀王本记》)
2.“鸟有杜鹃者,...声哀而吻有血。”(常璩[东晋],《华阳风谷录》)
3.“又阐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唐],《蜀道难》)
4.“四月五月偏号呼,其声哀痛口流血。”(杜甫[唐],《子规行》)
5.“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唐],《琵琶行》)
6.“庄行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唐],《锦瑟》)
7.“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宋],《踏莎行》)
在我国杜鹃又称子规、杜宇、布谷鸟等。显然,我国民间也流传着“布谷催春”这一民俗文化形象,像苏
轼《西江月》里“解鞍敲枕绿当桥,杜宇一声春晓。”中的“杜宇”是春天的象征。但“杜鹃”这一形象在我国文
化中更多则是“啼血、哀号、凄凉、愁苦和悲思”。因此,“子规啼血”这一形象就很固定化。相比之下,德国
·73·
从动物词汇文化形象看中德文化差异文学作品及成语中“杜鹃”(Kuckuck)这种鸟的文化形象却不是很固定,它随一定的语境变化有显著的不同
含义。
在德国古老的传说中,杜鹃鸟是可给人带来幸福的鸟,它的叫声(一声表示一年)可预测人的寿命,还
能告知闺中的少女何时出嫁。因此在德国南部有一种很受欢迎的杜鹃挂钟(Kuckuckuhr),每隔半小时或
一小时仿制的小杜鹃会伸出头来报时。请看下列实例:
1.歌德在他的《春天的预言家》(《Fruhlingsorakel>》中称杜鹃鸟为“未卜先知鸟”,他写道:
你这末卜先知的羽族,
白花歌者,哦,咕咕!
在这最美丽的春天,
听一对年轻人的心愿… …
你听,一对相爱的人,
他们衷心盼望结婚… …
请说,我们能活到多大?
当然,我们要向你承认,
我们想做长寿人… …②
2.在一首民间歌谣里有这样的诗句:
Kuckuckǜber den Stock!
Wann krieng ich meinen Brautroct?
Kuckuckǜber den Hǜgel!
Wann krieg ich meninen Sterbekittel?③
(树上的杜鹃鸟!我何时能穿上新嫁衣?山丘上的杜鹃!我能活多久? … …笔者译)
3.同样在一首叫做“Ein schäfermädchen weidete”(“牧羊女”)的歌曲中,
Sie setzte sich ins grǜne Gras,
Und sprach gedankenvoll:
Ich will doch enimal she'n zumSpaβ,
Wie lang'ich leben soll.
Wohl bis zu hundert zählte sie,
Indes derKuckuck immer schrie:
Kuckuck,Kuckuck,Kuckuck
Kuckuck… …④
(牧羊女坐在草地上,遐想未来,她说:我想知道一下,我能活多久。也许它(杜鹃)能叫到一百声,让它
叫吧:咕咕,咕咕… …笔者译。)
4.成语:“Der hört den Kuckuck nichtmehr rufen”。⑤他活不到来春了。
这些是杜鹃作为幸福鸟和未卜先知的形象,在文化中秉传下来。如今,还有一些地方的末婚女子喜欢
去倾听杜鹃的叫声,希望知道自己离出嫁还有多少时间。
另外,由于杜鹃是把自己的蛋卵放在别类鸟巢里来孵化幼鸟,因此,杜鹃在德国一些成语中具有了不
道德、无情、冷酷的文化形象。如:
1.Da hat ermir ein Kuckucksei inwNest gelegt.⑥
(译,他给我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直译.他放到我巢里一个杜鹃蛋。)
2.Wie hatKuckuck seine Eier in fremde Nester legen.⑦
(译:逃避责任。直译:就像杜鹃把蛋放到别人巢里一样。)
还有,由于杜鹃发出的啼鸣声时而很近,似乎就在你的头顶上,时而很远,时而在那一边,时而在这一
边,有时使人产生毛骨悚然的感觉,因此在16世纪时,杜鹃在德国一些文学中成了“魔鬼”的代名词,是替
代“魔鬼”的委婉语。
·74·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1年第1期如:1。DerKuckuck soll dich holen!译:你给我滚开!(让我清静点儿!)
2.Geh/Scher zumKuckuck!译!见鬼去吧!
4.ZumKuckuck nochmal!译:(俗)真见鬼!(或该死!)(表示讨厌和不耐烦或咒骂)。
5.Etwas ist zumKuckuck[俗]某物不见了⑧。
6.H.Jobst在他的《DerZögling》(《在校生》)中这样写道:
AmMorge herrschtgroβe Aufregung.JederbekommteinenZettel,dqrauf soll er seine Wǜnsche schreiben.Weiβ
derKuckuck,woher derWeihnachtsmann all die vielen schönen Sachen nehmen will.(清晨,一片乱哄哄的景象。
每个人都拿到一张纸条,要求写上自己的愿望。天晓得,圣诞老人打哪儿去弄这么多的好东西。)⑨
在这例子里derKuckuck(杜鹃)是“魔鬼”的委婉称呼。
另外,还有一些成语例子来表现杜鹃鸟给人带来的其它形象感,如:
“Das ist der alte Kucuucksgesang.”(这是老调重弹。)
“Den Kuckuck singen lehren”(多此一举)
以上这些例子说明,在德语中,杜鹃并没有像中国传统文化中那样有一个相对固定的词语形象,而是
有未卜先知、道德败坏、冷酷无情、魔鬼等多个词语形象,随语境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与中国传统相比,也没
有“子规啼血”的凄苦形象,在中国民间它很少有未卜先知的形象。
再如“牛”这个动物词,在中国,牛是农民的劳动工具,辛辛苦苦,日复一日地耕作。它在词典中被解释
为:力气比较大,性格较倔,且少言。关于“牛”有以下一些词语、俗语和成语来展现它的文化形象:
1.力气大,性格倔强的形象反映:牛气、牛劲、牛市、牛股等等。
2.辛苦劳作,任劳任怨的形象:老黄牛、作牛作马、如牛负重、汗牛充栋等。
在文学作品里常用“老黄牛”来比喻一个人默默无闻、任劳任怨的工作。我国的文学大师鲁迅先生对
牛的形象曾这样描述:“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并自称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把牛为
人类的服务转化为一种任劳任怨、甘于奉献的精神。从而表达出牛在中国人的文化意识中是一种受到赞
颂、值得敬佩的文化形象。



延伸阅读:


思考题:


分析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