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馆和酒吧 |
|
李林平 2014-12-02 22:01:21 自编 |
|
案例正文:
又一个学期结束了,学生们考完试都显得很轻松高兴。几个学生邀请李老师课下一起去酒吧喝酒。李老师在中国很少去酒吧,印象中国内外的酒吧总或多或少跟“惹是生非”、“醉汉”等负面印象有关,一开始心里有些犯嘀咕;但在学生们的盛情邀请下,李老师还是跟着去了。在酒吧里,有学生问李老师为什么不喜欢酒吧,李老师说觉得酒吧里太闹了。学生觉得很奇怪,中国人不是都喜欢热闹么?而且中国人在饭店里都那么爱喝酒。
|
延伸阅读:
|
思考题:
|
分析点评:
其实,在西方国家里,酒吧并没有那么“危险”。大多数时候酒吧仅仅是一个最为普遍的公共交往、休闲娱乐场所,是同事朋友聚会聊天、道道家长里短的地方。很多时候,其承担的社交功能就如同中国的饭店餐馆。在“酒桌文化”盛行了千百年的中国,人们在餐馆“吃饭”,其背后可能带有诸多社交功能诉求;而中国人崇尚“敬酒”“劝酒”,认为吃饭喝酒都是联络感情和交际必不可少的方式,甚至认为“交情都是喝出来的”。外国人很难理解劝酒劝菜这种行为,认为聚餐喝酒全凭自愿,否则岂不成了强迫他人了。至于这过程中客人主人间的客套和委婉,就更是完全不能理解。在西方人眼中,一般聚餐喝酒不会带有那么多社交乃至功利目的诉求,酒更多的就仅仅是舒缓精神放松自己的一种饮料,而不会被当做传情达意的社交工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