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称呼语的不同 |
|
李林平 2015-11-07 14:25:56 学位论文 |
|
案例正文:
葛艳在论文中写道:“经常会听见中国学生说:‘德国的子女太不尊重父母了,互相之间直呼其名,没打没小的!’又有些学生说:‘不过,德国的子女父母之间好像很平等,没什么家庭地位的分别,挺好的。’葛艳在1998年教过一些德国大学生学中文,他们对汉语中对父母的尊称显得不以为然,觉得中国人太过于谦卑和自律。他们常说:‘家庭成员之间应该是平等的,像伙伴和朋友。’在德语中,子女对父母可以直接称“你”,也可以直呼父母的名字,而中国人则没有这个习惯,如果子女直呼父母的名字,无论在什么场合,都会被视为大不敬,甚至是没有家教。
|
延伸阅读:
|
思考题:
http://wenku.baidu.com/view/4d3e457931b765ce0508142a.html
|
分析点评:
每个中国人从小就受到父母和老师的教诲,懂得对和自己什么样关系的人该如何称呼,不可以张冠李戴。在家庭内部,遇到长辈必须根据不同的辈分来称呼,对长辈直呼其名在每个有家教的家庭里是被禁止的,就像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约定俗成。相比之下,德语中的称呼要简单很多。德国人从小就可以直呼家庭成员的名字,甚至于一个刚刚开始说话的小孩可以直接称呼八十好几的外公的名字。
这来自父母权威性的差异:在东方传统观念里,父母对子女来说是一种权威,这种权威虽然给孩子带来许多不自由,但是他也有非常积极的作用,正是这种崇尚权威的观念,使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增强,民族团结,彼此间的亲情,是西方社会无法相比的。而德国人崇尚自由平等独立的观念,注重自我,尊重个性。因此大多数德国父母和子女之间平等相处,互不干扰,父母是子女的朋友或者生活辅导员,他们不能决定子女的任何事。但是这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冷淡,大家各自为营,各抒己见。
语言是一个民族精神的反应,它不仅仅是字母和符号,背后有更深远的东西。对于跨文化事件,我们应该理性地去看待,了解,增进不同民族间的理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