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句法太严谨 |
|
徐丽丽 2015-11-06 21:56:52 网络 |
|
案例正文:
![1446818278327557.png E0Q8]){HY]8%{2%@4DHVMN8.png](/ueditor/php/upload/image/20151106/1446818278327557.png)
在德语中,主从复合句依靠连词衔接,多层从句环环相扣,层次清楚,从句的标志特征明显。每一个从句都由一个连词或者关系代词引出,从句间以逗号相隔,结构清楚明了。各个成分都不能省略。独特的复合句结构让人们在分析时更少的依靠主观判断。而在汉语与德语迥然不同,复句中分句与分句的关系通过语序或者关系连词来表示,在没有关连词时要结合意念关系,即根据词义与一定的语言环境进行合理的分析。没有关联词的分句在汉语中很常见,有时甚至多重复句之间也没有一个关联词,各层次之间的关系无法言传,只能意会。在汉语中,成分衔接按照事物发展的顺序构成。而在德语中要求先说补足语再说实意动词,而补足语有是实意动词所要求的,在思维过程中先出现实意动词再出现补足语。德语的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严谨的思维习惯和井井有条的做事习惯。
|
延伸阅读:
德语中有虚拟式而在汉语中没有虚拟式。
|
思考题:
|
分析点评:
汉语和德语句法上的不同在于中国人和德国人思维方式的不同。德国的思维方式是一种哲学思维,具有较强的思辨性和穿透力。德国人思维严谨,善于推理演绎。他们办事有条有理,有板有眼,有时在别国人看来过于古板教条,不讲人情。而中国的思维方式源于儒家思想,具有相对明显的现实性。中国人思维中将人作为社会的中心和主宰者,人情味浓厚。中国人善于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做出直观的洞察、识别和判断。由于这种思维过程不是依据明确的逻辑规则,因而得出的结论也带有一定程度的猜测性和预见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