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大声喧哗 |
|
郭芳 2015-11-06 21:25:14 网络 |
|
案例正文:
DELIA KE是一位跟随父母移居加拿大的小女孩,有一次她坐公车,公车前面坐着一位中国老人,后面一群中国小伙子在大声谈笑,他们笑起来的声音像鞭炮一样响。司机不断地回头看看,她看见他皱着眉头。那位老人是位老华侨,他犹豫了好几次,最后站起来走到那群小伙子面前,生气地说:“你们说话可以轻点吗?”那群小伙子愣住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顿时都不做声了。汽车到了下一站,老人下去了,那群小伙子又活跃起来,她听他们说,“老东西,多管闲事”,他们继续大声地谈笑。最后,公车到站了,他们下车了,她看见外国司机连连摇头。
|
延伸阅读:
|
思考题:
|
分析点评:
柏杨在《丑陋的中国人》里曾讲过一个在美国流传的笑话:两个广东人在那里说话,一旁的美国人听着听着以为他们要打架了,急拨电话报案。警察来了,问他们在干什么,他们说:“我们正耳语。”柏杨在文中分析说:“为什么中国人声音大?因为没有安全感,所以中国人嗓门特高,觉得声音大就是理大,只要声音大、嗓门高,理都跑到我这里来了。”
柏杨的总结只说出了一部分人为因素,而中国人大嗓门的“民风”很多时候是先天形成的。就地域因素而言,中国有近三分之二的领土处于高原和与之缓冲的山地区域。农耕时代几千年,在大自然中生存与奋斗,大声说话,大块吃肉,大碗喝酒,该出手时就出手。比如,在四川盆地里,相距300公里的成渝两地,一北一南,成都平原沃土,重庆山高坡陡。因此,成都人说话不仅没有重庆人的嗓门大,更没有那么钢。到了华东平原,“吴侬软语”就显得恬静优美得多。
从传统道德而言,中国没有直接针对说话声音方面的道德观。相反,声如洪钟、抑扬顿挫、振聋发聩都是形容声音嘹亮的褒义词。在欧洲的餐厅里,很多人都需要一些私人空间和一个安静的环境,而在中国的饭店里,热闹的气氛更能显示出对客人的友好,而不会意识到在这样的场所还会有人需要安静的环境。在这种“无意识”之下,始终处在嘈杂环境下的中国人,不得不提高嗓门说话。
英国旅游业者协会发言人托马斯曾表示,只有和中国人打交道久了,欧洲人才会明白,有时候不是中国人的文明素质有问题,而是彼此的文化习惯不一样。大声说话只是中国人的习惯而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