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差异案例库平台

难以忍受的沉默

郭芳  2015-11-06 21:16:37  著作
案例正文:

 Kay是一名来自加拿大的英语教师,她在一所中国的大学教授英语写作课。她非常喜欢自己的工作,也非常喜欢在中国的生活。

不过,但她的学生们在课堂上完成写作任务的时候,课堂上非常安静,她觉得非常尴尬。她希望她能采取一些措施来摆脱课堂上的死寂。她把这种情况告诉了系主任,并且询问系主任,当学生们在课堂上写东西的时候,她能不能放一点儿背景音乐。系主任觉得很奇怪:“所有的学生都能服从你的安排,认真地在课堂上写东西,不发出一点儿声音,难道不是一件好事儿吗?”Kay回答:“学生们确实很好,但是我就是觉得我很难长时间站在鸦雀无声的教室里面,即使是写作课,也很难受。”

最后Kay是否在她的课堂上播放音乐不得而知,不过她的困扰让她的中国同事们觉得非常有趣,如果系主任一样,他们不能理解为什么课堂上的安静会让Kay如此难受。




延伸阅读:


思考题:


分析点评:
对沉默的描述,中国有着丰富的说法:“沉默是金!”“静坐常思己过,闻谈莫论人非!”在中国,一个懂得何时以及如何保持缄默的人会受到人们的尊重,被认为是成熟、稳重的表现。中国人奉行“谨言慎行”“话有三说,巧说为妙”,都说明在开口之前,人应该先认真考虑。在一些场合,适当的停顿和沉默还被用来判断一个人受教育的程度,以及他是否具备控制谈话节奏的能力。因此,中国人对沉默的忍受能力比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