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的问候 |
|
徐丽丽 2015-11-05 19:31:53 学位论文 |
|
案例正文:
A是一名在中国学习的乌克兰留学生,B是他的中国同学。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二人间已经比较熟悉了。某日在校园里二人相遇,B主动打招呼:“去哪儿啊?”A虽然口中有礼貌的回复,但心中略有不快,脸上也显出尴尬之色。B感觉有些奇怪,于是询问其他乌克兰同学,才知道原因。原来像“去哪儿?”之类比较私密的话,在乌克兰很少作为问候语,即便是熟人间也不便适用。
|
延伸阅读:
乌克兰朋友之间一般使用的是普通的问候的形式: “你好!”不论熟悉的程度高或者低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一直都可以用。 老朋友也可以表达喜悦的问候: “我很高兴见到你!” “你怎么样?” “身体好吗?” 好长时间没有见到彼此的朋友也有自己特殊的问候的方式。在汉语中是: “好久不见啊!” “好久没有联系啊!” “好长时间没见啊,去哪了啊!” “过得怎么样呢?” “是你啊?变漂亮(帅)啦!” “真没有想到会在这里见到你啊!” 在乌克兰语中是: “我这是看见谁啊!” “多么令人愉快见到你啊!” “难道是你啊!” “什么风把你吹来的!” “多少年没见面了!” 如果再加上对方的名字会显得更亲密(汉语中乌克兰语中都可以)。
|
思考题:
|
分析点评:
在乌克兰比较体现个人主义,因此个人私密的事情属于独立的空间,不愿意被人知晓。像去哪儿?干啥去?怎么这么早起来?等都属很私密的事情,在乌克兰文化中很少被当做问候语,他们会觉得问这么具体的东西没有礼貌。这体现了乌克兰文化中的自由和独立意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