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差异案例库平台

食品包装标识上的“外交风波”

黄韬  2015-11-05 11:39:32  报纸文章
案例正文:

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遭受特大海啸灾难。中国政府和人民向印尼灾区提供救灾食品。然而由于中国和印尼在处理食品外包装标识方面存在文化差异,中国提供的援助食品的生产日期被误认作过期时间,送往亚齐灾区的救灾食品于2005年1月1日突遭停运,导致了中国援助印尼“过期”食品的风波。

之所以印尼方面误认为中国救灾食品“过期”,是因为印尼人对中国食品包装上的标识不了解,他们将生产日期误认为是安全食用限期。根据印尼相关法律,食品外包装上只标明安全食用期限,即过期时间;而中国的处理方式是食品外包装同时标明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后经中国驻印尼使馆人员向当地政府官员解释,中国救援食品终于顺利运送至灾区。




延伸阅读:


思考题:


分析点评:

中国和印尼在食品包装标识制度规定方面存在差异,印尼民众初次接触中国的食品包装,产生不解属正常情况。但由于中国方面提供的食品是跨国救援物资,印尼方面处于历经自然灾害的非常时期,细节方面处理不当易导致中国—印尼外交风波。国际救援的提供,除了要保证及时性和连贯性,还要注重两国制度方面的差异,尊重受援国的制度习惯,提前做好相关方面的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