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差异案例库平台

中西方时间取向的差异及其对交际行为的影响

  2014-12-01 09:53:22  
案例正文:
约翰是一位60岁的新西兰人,他对守时的要求及其严格。一天,有个广告代理商与他约好来谈一个广告的设计问题。由于司机不熟悉线路,广告代理商迟到了半个小时。当广告代理商匆忙赶来时,约翰却没有与代理商商谈广告的事情反而起身离开了办公室。约翰的中国助理虽然知道老板平时就是这样对待迟到的,但是仍然不能理解约翰的做法,认为他不分轻重缓急,因为这项广告的设计工作关乎后面好几项事情。

延伸阅读:
霍尔把世界各国使用时间的习惯分为两种范畴,即单向时间制和多向时间制。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说某一文化或民族的时间观念属于单向时间制或多向时间制只是程度的差别,并无非此即彼的绝对界限。 1.单向时间制 时间被看成是可以分隔但不可重复的有始有终的一条线。这种时间观强调日程、阶段性和准时性。人们倾向于短期计划和一个时间只做一件事情,同时做两件事几乎是不道德的。趋向采用单向时间制的西方人,为了利用好时间,精心地安排一天、一周、一个月的工作日程,制定时间表,确立优先考虑的问题,讲究计划的周密性,严格遵守日程。 2.多向时间制 时间被看成是发散的,一般可在同一时间内做不同的几件事情。多向时间强调人员的参与和任务的完成。趋向采用多向时间制的中国人做事更讲究时机和火候,即行动的步骤常是依据周围环境随机决定,因而计划性较差,灵活性强,对工作安排不那么固定,时间限制不那么死,时间安排更讲人情味。在一些多向时间习惯的文化中,迟到5分钟是小事,甚至认为地位高和重要的人物应该来晚,准时来会降低身份。

思考题:


分析点评:
该案例反映了中西方时间观念的差异。在西方,人们对时间的概念很精确。为了利用好时间,他们倾向于精心地安排一天、一周、一个月的工作日程,制定时间表,确立优先考虑的问题,讲究计划的周密性,严格遵守日程。 而中国人的时间观念相对模糊,做事更讲究时机和火候,行动步骤常依据周围环境随机决定,因而计划性较差,灵活性强。 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此类差异,在西方无论是拜访朋友或是赶赴约会,都会提前安排并计划,事先通知、约定,并按时赴约。而且会在拜访见面之前说明目的,商定好准确的会见时间、地点。而中国属于多向时间习惯的国家,对时间观念并不明确,具有随意性的特点。拜访朋友或者赶赴约会等事项的约见时间并不是固定在某时某分,而是准备了时间提前量,赴约的时间多是一个时间段而不是时间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