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正文:
王先生在瑞士期间,给他感触最深的就是瑞士的“静”。漫步于闹市区,看到的是熙熙攘攘的人群和攒动的人头,却听不到高声喧哗和满世界的叫喊;走进餐馆,看到的是服务员紧张而有序地端进端出,周到而得体的服务,即便服务员有不遂人意的地方,顾客也不会得理不饶人,与店家吵闹一番,而是得理也让人,慢声细语却又恰到好处地把“不愉快”的事情抹掉,用餐的顾客也大都“悄悄密谈”,好像生怕邻桌的人听到似的;即便是在候机室、火车站和船坞码头这些流动人口多的地方,只看到人们有序地进出、上下和折返,却很少听到无端的抱怨,如果无意中碰撞了谁或被人碰到,双方也都会以谅解的心态道—声“对不起”。大街上,很少听到汽车笛声长鸣,偶尔出现行人违反交通规则汽车司机被迫鸣笛警告时,汽车司机往往还要向行人表示一声歉意。特别是到了晚上,瑞士则更是静得令人有点喘不过气来。瑞士有个规定,晚上10点以后,居民区不得有大的喧闹声,如果有哪位想在自己的庭院内搞一个露天舞会,10点之后便不可再大声的放音乐,大声喊叫,大分贝的迪斯科则更是不允许,否则,受到干扰的邻居将会毫不客气地把警察请到家中。记得有一次,王先生他们有幸参加一次类似国内的集体大会战,使馆十几个人挑灯夜战,修—个停车场,沙石声、水声、说话声和工具的磨擦声,偶尔伴随着朗朗的欢笑声,对他们来讲,这是再熟悉不过的一种劳动的快乐场面,然而在瑞士,他们却惹来了不必要的麻烦。10点之前,邻居虽然有意见,但出于时间上他们占理,因而只是提醒他们声音低一些,并希望他们尽量在10点之前把事情作完,除此之外,没有再大一点的动作。10点到了,但他们的工作还有一点要收尾,尽管他们压低了声音,放缓了动作,邻居仍是不依不饶,并且把警察请来跟他们理论。没办法,他们只好在公德和规定的压力下草草收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