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差异案例库平台

汉英称谓系统的差异及其文化内涵

  2014-12-01 08:42:22  
案例正文:
汉语中纷繁复杂的亲属称谓系统困扰着许多英语为母语背景的学生。通常在汉语学习的初级阶段学生就会开始接触有关亲属称谓的词汇,并开始“介绍自己亲人或朋友”的交际项目。因为当代中国的家庭规模在逐渐缩减,很多词汇在教材中已经进行了删减。但是,很多英国学生家庭里“uncle”” “aunt”对应的汉语词汇相当复杂。汉语老师一般需要问明年龄、父系、母系、是否姻亲等系列信息才能给出对等的词汇。其实这类词汇的不完全对等问题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还不是很显著,另外一些中英称谓系统的差异更容易产生交际障碍。中英称谓系统的差异有其深刻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中英不同的家庭观念、礼仪规范、伦理道德、社会制度以及价值取向等。

延伸阅读:
权力距离是由霍夫斯泰德提出的用以分析和区分不同文化的四个维度中的第一个维度,指社会承认和接受的权力在组织中的不平等分配的范围。

思考题:


分析点评:
一般来说,称谓系统又可以细分为亲属称谓系统和社交称谓系统两个大类。而社交称谓又可以细分为职衔称谓、姓名称谓、通称、人称和零称呼等。 亲属称谓在英汉称谓系统中所占比例的不同体现了中西方家庭结构和家庭观念的差异。“男女有别,长幼有序”的宗法关系及传统“礼仪”观念和“正名”思想让汉语亲属称谓在年龄、性别、父系、母系等方面的划分更为细致。另外,受集体主义价值取向和“家国同构”的社会制度的影响,在交际过程中为表达礼貌、尊敬、亲近等情感,汉语中的部分亲属称谓会泛化到社交称谓中去。这是英语亲属称谓系统所不具备的特征。 职称称谓是指使用表示职业、职务和职称等社会地位的词语来称呼相应的交际对象。中国传统社会关系中森严的等级制度表现在称谓上是数不胜数的官衔、级衔。称谓中的职衔不同反映出双方权势的关系以及对交际对方地位的认可。比较而言,英语国家的职称称谓在数量要少于汉语职称称谓。 中英姓名称谓系统的差异也是造成跨文化交际冲突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交际双方身份、地位、年龄和熟稔度的不同导致了姓、名、姓名全称及昵称的同时存在。在英国或美国经常会听到孩子对自己的长辈直呼其名,或者下级对上级使用姓名称谓,这类情况在中国就少得多。中英姓名称谓系统的差异反映了中西方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价值取向的不同。由于西方文化在价值取向上偏向于个人主义,注重个人价值,强调自我独立精神,亲族观念较为淡薄,因此英语称谓系统中通称和姓名称谓的使用范围要高于汉语。而在中国,受集体主义价值取向的影响,家庭成员、亲属、社会成员之间称呼十分明确和细微,更能体现交际双方的社会属性和身份地位的差异。这也在另一侧面反映出中西方权利距离指数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