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差异案例库平台

中国穿着文化陷入时尚误区——新加坡看中国

郭芳  2015-11-02 17:06:49  著作
案例正文:

【新加坡《联合早报》12月1 8日文章】题:形象“加”分

    中国处处有时尚杂志,街上也不乏追求时尚的人,“时尚”一词之普遍并不亚于“吃饭”。但让人纳闷的是,如此地冲往时尚前线,却是没有穿衣章法。

    早上8点半就可以看到街上有人穿着钉珠片的衣饰,大概是提早穿好“饮衫”好赴晚上的宴会。但那种钉珠片真要赴宴也不行,因为金银珠片是钉在棉织便装上,乡镇出来的女子穿起它以标榜投入花花世界,花花世界的大婶则上半身闪烁璀璨到农贸市场站在鱼档前展示她的强烈时代感。

    老百姓没穿衣章法能理解,约定俗成的穿着文化肯定比一场文化革命需要更长时间。但作为替社会提供时尚信息、领导潮流的视觉媒体,屏幕上的各种穿着,本该是一种润物无声的文化教育,但无论是综艺节目、生活栏目、新闻播报,甚至电视剧里,一个个“穿”不惊人死不休的例子,倒成为特殊国情的精彩经典。

    假如说形象是如此重要,为何综艺红牌李咏先生上台领主持人奖项时是钉珠片的T恤再配个与场合冲突无比的眼镜?综艺主持李湘女士才够搞怪,她身上总是数不清的“块状分布”,让人怀疑她全身布满地雷,她的晚装其实就是一张野战行军地图。

    中国屏幕上的时尚误区,是只有“加”法,是“时尚必须做得足够才有东西给人看”。“多”不一定好。“多”可以是乱。香港陈慧琳不就经常一袭剪裁简练、淡雅大方的灰色套吗?但站出来就大方得体,简练的款式让焦点更能集中在她的举止与气质上。

    屏幕上让人匪夷所思的造型,还有那些唱新民歌的女歌手,那是一种“民族时尚新样板”:鸡窝髻,加一袭露肩的伞状大裙,裙上极尽铺张,恐怕连徐小凤都甘拜下风,而且几乎个个如此,电视台服装部也太轻松了吧?不只是综艺台,时事新闻台的造型偶尔也会触目惊心。有次中国某电视台国际频道女播报坐在严肃的背景前,外套是得体的深蓝色套装,内穿白色上衣,这原本已经很好,但那次不知为什么,大概是要靓丽些吧,她围上了条特大号红色领巾,抱歉,不是围,是几乎把领巾“铺”在胸前,看新闻时一直怀疑她刚刚中弹。但中国央视国际英文台却从来不会出现造型失误的例子,全部主持与播报都是国际级的得体形象。





延伸阅读:


思考题:


分析点评:

“堆砌各种元素”是时下中国时尚的流行感冒,一切只有“加法”,够多,够浓,够怪,几乎就是站在时尚前沿的证明。但事实上,这样追求流行的审美观是非常奇怪的。    一件衣服上只要什么都“加”一点,那就不能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