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差异案例库平台

英语作为教学媒介语是否合适

任少泽  2015-10-31 14:51:58  任少泽整理
案例正文:

小月刚来到南非,被安排在一个新的教学点进行体验授课。为了吸引更过的学生,小月为第一堂课准备了很多资料,考虑到便于和学生沟通并建立彼此的联系,小月计划第一节课采用英语作为媒介语支撑,帮助学生理解所学,但并未在课程说明中体现。

然而,第一次体验课却让小月尴尬不已。在开始用汉语进行介绍和说明的时候,学生还能够聚精会神地去理解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但是当老师开始使用英语进行翻译和引导的时候,部分黑人学生明显地躁动起来,甚至有的学生直接离开了教室。一开始,小月以为自己的英语表达产生了歧义,更加注意自己的措辞,但渐渐地,小月意识到问题不是自己的英语表达有歧义,而是自己选择了英语作为媒介语。当小月开始放弃使用英语作为媒介语,而是用中文配合图文、体态语等,学生们又渐渐融入了课堂。




延伸阅读:

常永才,李红记. 试论新南非语言政策的演变及其对教育的影响[J]. 西藏大学学报(汉文版), 2006(1): 109-114




思考题:


分析点评:

新南非的《权利法案》规定,保护人们不受任何直接或间接的语言歧视,保护人们交流表达的自由以及用自己语言接受教育的权利。在公共教育机构,每人都有以官方语言或他们选择的语言接受教育的权利。每人都有使用自己选择的语言与参与自己选择的文化生活的权利。 在南非,有11种官方认定的语言,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语言习惯选择自己的课程的授课语言。汉语作为一门外语课程,志愿者普遍会选择英语作为媒介语,但是这点一定要在课程说明中有具体地体现。对于民族和语言,南非学生有着很强烈的认同感。能在课程预设中涵盖的语言、民族问题尽量不要节外生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