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差异案例库平台

时间观不一致

杨霖  2015-10-30 23:15:13  自编
案例正文:

汉语国际推广南方基地的吴老师是尼日利亚孔子学院的首位志愿者。2009年,他首次赴尼日利亚。当时,飞机到达尼日利亚的时间应是中午12点,已提前通知了尼方孔院负责人。等飞机准时到达,吴老师在机场紧张地寻找接机人员。他在机场找了好几圈,也没看见接机人员。就这样,半个小时过去了,一个小时又过去了,还是看不见人影。第一次独身一人踏出国门,去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家的吴老师面对着黑压压的人群,心急如焚。没有电话,也不知道路线,只能选择等待。好在快2点时,接机人员终于来了。吴老师感觉自己得救了!




延伸阅读:

建议:

1、 和别人有约,按照我们的习惯,自己应该是按时到达。此时,可带上书本或者电脑在赴约地点一边看书或做自己的事,一边等待对方。这样便不至于耽误自己的事。

2、 如果是比较紧急或重要的事,可以事先向对方多确认一下,并说明重要性。或者将约定的时间按照推测迟到的时间向前挪一挪,不至于耽误事。

3、 多向自己的前辈问问,一些具体的事情应该如何处理。




思考题:


分析点评:

尼日利亚及非洲一些国家人们和中国人的时间观念有一些差异。中国人比较守时,约定几点就几点到达,迟到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并且要向对方道歉。而在非洲一些国家,人们的时间观念比较宽松,不守时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如果迟到,他们也不会觉得自己做的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