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差异案例库平台

“不爱”上课爱课外活动的学生

徐心三  2015-10-30 18:35:42  自编
案例正文:

小徐是泰国一所中学的汉语老师,刚去上课的时候,他发现同学们在课堂上都很沉闷,无论他准备的PPT多精美,讲解有多好,感觉学生们的反映都不是很好,课堂气氛一点儿也不活跃。汉语成绩也一直上不去。但是每到下课的时候,学生们都非常活跃,出去打球唱歌、弹吉他、做手工和阅读,而且学生们自己做得手工非常的精美。这让小徐非常的苦恼,一度对自己非常的失望,觉得学生们不喜欢自己的课。而且学生们对汉语考试似乎也不是很重视,虽然小徐总是告诉孩子们通过汉语考试可以去中国,但是学生们也没有太重视。

通过和泰国老师沟通以后,他知道了这个在泰国的中学是个普遍现象,学生们在中学阶段没有太大的升学压力,学校主要提倡的是“人文素养”的教育。了解到这个情况以后,小徐通过改变自己教学法,在课堂上融入了很多活动,并且带领学生课下包饺子、剪纸、做中国结。他发现孩子们越来越爱学习汉语,课堂的气氛也越来越好,这使他非常的开心。




延伸阅读:


思考题:


分析点评:

中国“名校”的评判标准主要是“升学率”,而泰国的“名校”的评判标准主要是学生的“人文素养”。泰国学校所提倡的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注重的是学生知识、能力、品格的培养与塑造。泰国一般不存在“重理轻文”的现象,数、理、化在整个课程的设置中份量并不很重,所以泰国学生不会整天埋头于题海进行演算。泰国学校不提倡布置家庭作业,作业一般都在课堂上完成。他们没有太大的升学压力,课余时间,学生们大都是在打球、唱歌、弹吉他、做手工和阅读。 所以中国老师过去,除了课堂的教学以外,应该多带学生参加或者自己举办一些中国文化的活动,让他们体验到中国文化,培养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学生逐渐就会爱上汉语,爱上我们的汉语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