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差异案例库平台

不和身份悬殊的人进餐

李晓青  2015-10-29 15:47:07  自编
案例正文:

Y.H.是国家汉办派赴印度的汉语教师,他英语阅读能力、听、说能力都很好,赴任前也做了充分的准备,不过到了印度后还是觉得很不适应。

在中国,平易近人是一种美德,有身份的人也可以接近流浪汉或乞丐,身份悬殊的人能否一起吃饭因人而异,大多数人是能接受的。在印度,若所属身份不同或所属阶级有异就不能同桌共席,一起吃饭,在其国内,对身份的重视超过了一切。

Y.H.了解了这些之后,进一步体会到中国和印度两国文化和风俗的不同,渐渐适应了。




延伸阅读:

印度种姓制度源于印度教,又称瓦尔纳制度,是在后期吠陀时代形成的,具有3000多年历史。这一制度将人分为4个等级,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它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严的等级制度。

四个等级在地位、权利、职业、义务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

第一等级婆罗门主要是僧侣贵族,拥有解释宗教经典和祭神的特权;

第二等级刹帝利是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他们拥有征收各种赋税的特权;

第三等级吠舍是雅利安人自由平民阶层,他们从事农、牧、渔、猎等,政治上没有特权,必须以布施和纳税的形式来供养前两个等级;

第四等级首陀罗绝大多数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属于非雅利安人,他们从事农、牧、渔、猎等业以及当时被认为低贱的职业。

同时,各种姓派生出许多副种姓(或称亚种姓、次种姓),进而衍生出更多分支。

除四大种姓外,还有一种被排除在种姓外的人,即所谓“不可接受的贱民”,又称“达利特”。他们社会地位最低,最受歧视。种姓世袭,不易更改。社会地位高低、经济状况好坏,大多与种姓有关。尽管印度独立以来,已废除种姓制度,但几千年来种姓制度造成的种姓歧视在印度不少地区、尤其是农村仍相当严重。




思考题:


分析点评:

作为国家公派教师,我们可以在这个问题上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但是到了其他国家工作,要入乡随俗,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是原则也是纪律,包容和理解是全球化时代各国人民友好相处的重要保证。 印度是一个有着严格种族制度的国家,不同种姓种族的人之间有着距离和鸿沟。而现代中国讲究上下级关系,但是没有种族隔离,反而各民族之间能够和谐相处,而且少数民族有国家给的特别的优惠政策,这些政策目的是为了扶持少数民族保证少数民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