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人的布施 |
|
李海燕 2015-10-29 15:12:13 自编 |
|
案例正文:
对外汉语老师小B在缅甸学校工作的这段时间发现,在缅甸的街头巷尾,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身披袈纱、手持黑伞的僧侣。据当地人说,全国僧侣有十几万,仅仰光、曼德勒的和尚就有2万多人,平均300人中便有一个是和尚。而且和尚在缅甸普遍受人尊敬。每天天一亮他们就出去化缘,而对前来化缘的缅甸僧人,缅甸百姓会毫不犹豫地布施,有的还惟恐布施不及时、不周到,还要对化缘的僧人千恩万谢,好像给予恩惠和福泽的不是自己而是僧人,感觉是布施让他们积德,提高修为。也有人早早就把饭莱做好,到家门口来恭候和尚来化缘,也有的人家甚至常年负责数名和尚的饭食。
|
延伸阅读:
小乘佛教在西元前三世纪传入缅甸,在西元十一世纪时成为缅甸居民普遍的信仰,并且延续至今。当时阿奴律陀听取孟族僧人阿罗汉的建议,排除阿利僧派,定小乘佛教为国教。 缅甸文化带有浓厚的宗教特征,它以轮回观为核心,以精神解脱为追求的目标,以功德为本位,有着强大的功利色彩,在佛教强调个人修身养性的背景下,缅甸人形成了其宽容忍让、乐善好施的民族性格,佛规戒律成了人们的行为准则,行善避恶成了人们的价值取向。佛教的影响渗透到了缅甸文化的方方面面、成为缅甸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 

|
思考题:
|
分析点评:
这主要源于缅甸的小乘佛教。佛教是一种宗教,对缅甸人而言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缅甸人笃信佛教,他们一方面安于现状、消极保守,另一方面为了改变命运、脱离苦海,又克己求善、乐于助人。缅甸人的因果业报观念引导出了摆脱生死轮回达到涅槃,戒恶积德,由此便产生了缅甸文化的内核和基本精神---功德本位。对传统的缅甸家庭来说,遵守戒规、礼佛积德、布施持戒是缅甸人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生活内容和传统习惯,缅甸民众对缅甸僧侣的态度是极为恭敬和崇拜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