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差异案例库平台

“就象在自己家一样(Make yourself at home)”

高殿军  2015-10-27 23:06:09  自编
案例正文:

一位中国教授到美国做访问学者,他这样谈他刚刚到达那天到经历:“2013年3月,我到美国做访问学者。我是在一个周四的早晨到达的。我以前的一个在我们学校工作过的美国同事,向学校请了两个小时的假,到机场来接我,并直接把我送到了他的住所。当然了,之后他还需要再回去上班。他就跟我说‘就像在自己家一样(Make yourself at home)’,然后就匆忙开车回去上班了。我虽然知道“Make yourself at home”是什么意思,但我也没有从冰箱里拿任何吃的或喝的东西,我一直等到他回来。我见他就问‘我们晚上吃什么呢?我要饿死了’。他当时非常吃惊,回答道‘我告诉你了别拘束,就像在家一样。你为什么不自己吃点东西呢?我的冰箱里有很多吃的!’”




延伸阅读:


思考题:


分析点评:
对这个案例,这位教授的解释是:“我当时是按照中国人的方式来理解的,以为他只是出于礼貌才那么说的。直到他晚上回家,我才意识到他说的“Make yourself at home”的真正含义”。所以教授在他的结束语中说了学好目标语文化的重要性:“目标语词句层面的流利并不意味着已经很好地掌握了目标文化。” 在这个案例中,教授表现出来的是中国式的礼貌。按照中国人的行为标准,即不要在陌生人家里表现得很随便。他没有从冰箱中拿吃的东西就表明他很有中国式礼貌。尽管这个美国人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陌生人,但毕竟教授是第一次来到美国人的家。这个事例表明,学习目标语言和文化永远是一对孪生兄弟,不能忽视它们中的一个,一定得平等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