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里的“贫富差价” |
|
胡婷 2015-10-05 20:59:22 自编 |
|
案例正文:
“圣·伊莎贝尔”超市是智利圣地亚哥遍布最广、连锁店最多的中小型超市,服务对象针对方圆一两公里街区的居民。小婷老师是一名对外汉语教师,在智利工作生活多年。她每周会去离家最近的超市采买日用和食品。有一次,因为顺路进了一家在另一个街区的圣·伊莎贝尔超市,却发现那里的蔬菜比她家附近的超市便宜;那里只有普通的鸡蛋,没有价格较贵的“土鸡蛋”;同一品牌的牛奶,那里便宜了几十比索(折合人民币一元左右);再一看葡萄酒专卖区,柜台规模和销售品牌也不尽相同。
|
延伸阅读:
智利的超市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在中国,我们一般认为同样的商品,大包装应该比小包装更便宜,所谓买多优惠嘛。但是,智利却不是,很多常用或消费量大的商品,比如薯片、餐巾纸、洗衣粉等,大包装就比小包装贵,可是人们似乎不太关注这个问题,依然喜欢买大包装的。商家很聪明,这个大包装不是简单的几个小包装的容量叠加,以薯片为例,小袋80克300比索,大袋170克650比索,一般人不太可能马上算出哪个合算,粗略算算,觉得差不多,也就不在乎了。
|
思考题:
|
分析点评:
这个有趣的现象说明商家敏锐观察到不同街区的居民有不同的消费需求,因地制宜,搞好供求关系。而这种个性化服务,自然通过不同的价格来体现差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