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差异案例库平台

大嗓门的误解

康国旗  2015-10-01 20:42:03  访谈
案例正文:

    在中国做交换生的Andy住在大学一个老师家里,他一直对中国的家庭教育很感兴趣,也细心观察着这位老师对孩子的教育。有一天,他回到家,听到这位老师正在屋子里跟上高中的儿子讲话,声音非常大,他还以为他们在吵架。之后他才知道原来他的儿子要参加高考了,最近看漫画书比较多,成绩有所下降,他就对孩子进行了批评教育。Andy觉得即使是孩子有错,教育的时候也应该是平等的对话和讲道理,不应该是大声的吆喝。这让他对中国家庭的家长式、专断式作风很不满。此外他还不满于孩子在整个过程中没有为自己辩护,没有说出自己的想法,对家长的话语言听计从。



延伸阅读:


思考题:


分析点评: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历来主张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尤其是在人与人交往时都必然要受到各自的地位和角色的制约,否则就是失礼。例如,晚辈见到长辈或下级见到上级时要主动先打招呼,以表示尊重。交谈时,职位高或年长者常是谈话的主导一方,另一方则要表现出洗耳恭听的谦卑举止。所以父亲在与儿子讲话时儿子要仔细聆听,而父亲对儿子说话声音大也表示父亲对儿子殷切期待。与中国文化不同,美国文化强调平等。美国人认为,一切人生来都是平等的,都有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权力。在美国,父子、师生、不同职位的人并无尊卑之别。在美国文化中,人与人交往时较少拘礼。熟人相见,不论辈分与地位,一律以平等的“你好”表示问候。甚至子女对父母、学生对老师都可直呼其名。

此外,中国人一般说话声音比较大很容易被外国人误以为在争吵或吆喝,而美国学生最反感的就是被吆喝。一是声音大会影响他人,二是声音大是一种不礼貌、不尊重的表现。大家都是平等的、可以沟通交流的,别人不会因为你的声音大而屈服和让步。


 案例分析来源:饶纪红,跨文化交际中的中美文化差异,江西社会科学,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