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差异案例库平台

动画片中的中美文化差异

赵蓉  2015-10-01 14:29:22  新浪博客
案例正文:

动画片作为一个独特的影片种类以其卡通的影像元素、童心童趣的情感展现、恣意丰富的想像空间,在后工业时代的今天依然在全世界备受欢迎。最重要的是它作为一种时尚的表达方式诠释各国文化的不同层面。从动画片看中美文化差异是一个实用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话题能充分体现文化的交流与碰撞。

 

 

美国动画片取材广泛有阿拉伯的《一千零一夜》德国童话《白雪公主》中国历史故事《花木兰》;有动物世界的《狮子王》自然界的《海底总动员》、《蔬菜宝贝》人与自然关系的《小泰山》系列科幻世界的《变形金刚》既有像《猫和老鼠》这样老少皆宜的画也有像《美女与野兽》、《风中奇缘》这样更宜于成人观看的爱情故事片。可以说各种题材在美国动画片中都被运用得出神入化因此我们总能看到美国动画片不断推陈出新引领世界动画潮流。不断变化的主题和跳跃的故事情节把不属于本国文化的故事重新包装美国文化彻底篡改了源于本土的文化。从这一个层面看美国动画的主题体现了美国文化中最重要的元素无论是中国故事的取材还是阿拉伯的题材都只是借助一个简单的故事和人物动画主题时刻影射着美国的意识形态。中国动画的主题比较单一,“寓教于乐”应用于中国动画文化精神之首。中国是儒家文化发源地,“寓教于乐”作为中国动画的传统精神自然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在儒家文化熏陶下中国传统素来“文以载道”,无论思维方式还是审美期待都隐含对“寓教于乐”的强烈需求。无论早期的《铁扇公主》、《骄傲的将军》、《小蝌蚪找妈妈》还是后来的《阿凡提的故事》、《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宝莲灯》无不体现强烈的“寓教于乐”的精神。无论是憨态可掬的动画人物还是充满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中国动画的主题无不体现着传统儒家文化的深刻影响动画片也为这一目的而单一的存在缺少娱乐性。

在实用主义哲学观念影响下的美国人不喜欢正规的、抽象的、概念游戏和思辨哲学不喜欢形而上学的哲学思考。在美国人眼里有用就是真理成功就是真理。他们立足于现实生活和经验把确定信念当作出发点把采取行动当作主要手段把获得效果当作最高目的一切为了效益和成功。因此他们的动画产业也反映了本民族的性格特点只要能多赚钱各题材的动画片各种动画角色的颠覆他们都勇于尝试并乐在其中。 

而中国人则讲究良心当然也不能随意篡改老祖宗留下的精神食粮。所以中国传统动画片总也不能逃出条条框框的束缚。利益驱动与精神追求美国近十年来动画片也是异常红火迪斯尼公司接连推出“年度动画大片”投资巨大、制作精美、运作成熟对孩子和成人都有很大的吸引力市场收益非常可观作动画片的在国内依然是凤毛麟角。由于创造出来的动画角色并不能受到大众的欢迎相关的动画副产品的销量也不被看好。。然而中国文化传统中重要的中庸思想影响中国人至深中国的动画人没有利益的驱使自然也只对动画艺术用情专一对动画事业执著追求。中国的动画虽然不精致但是兢兢业业。难以想像中国的动画人会去颠覆一个在中国人心中经典的任何一个形象有的只是无穷的赞美和不断的改写改变。




延伸阅读:


思考题:


分析点评:

   无论怎样对人物进行处理无疑都是在为千万的子孙后辈树立时代的榜样。正是因为中国人的中庸对祖辈文化思想的无限崇拜和景仰使得构建精神家园的崎岖道路如寻找天堂般奇幻诱人。这样纯粹的民族情感被每一代中国人小心翼翼的呵护生怕滋生一点邪念玷污他。对金钱不崇拜的国家对每一个心灵恪守者的中国人来说金钱是不能衡量思想高度的。正是这样的情结中国的文化才会永远灿烂这背后是清澈的、纯粹的中国精神一个所有中国人都为之骄傲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