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差异案例库平台

从谚语看中日酒文化的差异

邓筠  2015-09-27 20:05:28  刘珺仪整理
案例正文:

中国人喝酒比较重视下酒菜,曾经将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推向极致的中国人,从寻常百姓的粗茶淡饭,到殷实人家的四碟八碗;从士大夫的钟鸣鼎食,到统治者的肉林酒池;饮食文化在满足中国人从生存到享受的多层次追求的过程,显示了非同凡响的实力。“陈酒腊鸭添,新酒豆腐干”,这更加体现了与酒搭配的菜肴的可调控性,咸煮豆腐干也是佐酒佳肴。


不同的是,日本人似乎不太讲究下酒菜,例如家里来了好友或同事,只要有毛豆、小咸菜、生鱼片之类的即可。当然,正式宴请时还是要准备下酒菜的。在日本酒局上的下酒菜中,生鱼片备受欢迎。酒は燗肴は刺身酌ぼ/酒是烫酒,下酒菜是生鱼片,斟酒的是美女,再也没有比这个更美的了。


在中国,酒作为一种媒介,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联络感情,产生友谊。比如:“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同时,酒也能起到壮胆的作用。比如“酒是下山的猛虎,气是杀人的钢刀”“酒胆包天”。在中国也有逢喜事喝酒的习俗,为庆祝结婚生子、加官进爵的宴会上,酒作为必不可少的一环更是增添了热闹的气氛。“人逢喜庆喝老酒”。


在日本,酒已经成为人们放松和沟通的一种方式。“现代日本的工薪族下班后,常常一起去居酒屋喝酒,在一个地方喝完之后,还要再去另一家进行‘二次会’‘三次会’,经常是喝到深夜才回家。”在酒桌上,大家都忘记了自己在公司的身份,畅所欲言、袒露心声,全然不见了公司里严肃紧张的气氛。日本人每逢节气也会喝酒,以此来增添气氛。新年伊始,全家人团聚在一起,新年问候之后就举杯共饮“屠苏酒”。 春天到了,樱花盛开,人们在樱花树下聚饮,名曰“花见酒”。正如:酒なくて何の己が桜かな /若无酒,赏花也乏。




延伸阅读:


思考题:


分析点评:

日本人的酒席中,也经常出现醉酒失态的状况。“在许多外国人尤其是中国人来看,醉酒是有悖于酒礼的行为,酒后失态更是失礼之举。但是,由于自由的饮酒气氛,日本人似乎对此不以为然,醉酒失态的人不会对自己

的行为感到不好意思,旁观的人也不会对他产生不好的印象,彼此之间有着妙不可言的某种默契。这与日本酒文化最初的‘神酒’有着密切的联系。” 柳田国男认为,“日本原来的神都是关系亲密、相互依存的‘共同体’的神,人们祭祀时也是全体成员共同参加。人喝醉了祭神的酒,恍惚之间搞不清楚自己到底是神还是人,这时神就能通过人的口来喝酒。这样一来,不仅实现了人神交流,而且达到了人神合一的境界。”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人们对醉酒较宽容的心态。

 案例来源:王磊,王瑶,刘海玉,盛亚飞,张晓莹,王胜男. 从谚语看中日酒文化的异同性[J]. 酿酒科技,2015,06:10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