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近代翻译小说的差异 |
|
邓筠 2015-09-26 20:33:43 刘珺仪整理 |
|
案例正文:
与日本翻译文学的发展相比较,中国的对外翻译起步虽然不算晚,但翻译文学真正的发展兴盛则相对滞后。由上述时间划分来看,刺激中国翻译文学发展的契机主要就是清朝末年的戊戌百日维新。导致中日近代社会转型产生如此差距的,很大意义上是取决于两国原本的不同的政治制度。与中国封建社会的高度中央集权制度相比,日本的构筑于幕藩体制之上的公(朝廷)武(幕府)分立制度则相对宽松。同时,在当时的日本国内不管是新政府一方还是旧幕府一方都存在着强烈的对外危机意识,在保持独立,反对殖民统治方面是共通的。因此,日本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政治制度的转换,并积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实现了富国强兵。与此相反,作为当时中国统治阶层的清政府虽然也进行了一些诸如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自身内部改良等措施,但是由于其阶级和制度的局限性,加上西方列强的半殖民统治,导致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滞后。可以说,正是由于中日近代历史进程的差异,导致了中日近代翻译文学在产生的背景方面呈现出各自的特点。日本的翻译文学具有全方位导入的特点,而中国的翻译文学则是有一定的选择性。日本翻译文学在内容的选择方面,将有关西方文明、西方政治体制、政治家传记以及国家兴亡史等小说列为首选,而其他诸如反映西方社会文化等题材也被广泛译介。除了政治小说以外,还有冒险小说、科学小说、侦探小说、军事小说、历史小说等等。
|
延伸阅读:
|
思考题:
|
分析点评:
域外文学的译介虽然最初的目的是开启民智、传播民主思想,但是随着翻译文学的日渐兴盛,其对传统文学的文学性的影响日益凸现,并最终导致传统文学的根本性变革,这是早期中日文学界人士所预见到的。 案例来源:魏映双. 浅析中日近代翻译小说的差异[J].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5:90-93.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