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两国近代毛纺织工业对比 |
|
邓筠 2015-09-26 18:27:24 刘珺仪整理 |
|
案例正文:
中日两国的毛纺织工业虽是同时起步,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差距已经拉大。不但粗纺产量日本千住一个厂已达到我国4个大厂最高产量的12.5倍,而且日本在发展精纺产品方面也领先一步,产量远远超过粗纺,达到年产6000多万米。我国毛纺织业虽然也受战争刺激有所发展,但是战争的结局不是中国失败就是如日俄战争后那样代败者受过,马上就被压抑。而且我国当时政府又未把国内毛纺工业作为军需来源,毛纺业受益不大。日本关税自管,我国关税权掌握在外国人手中,无法起保护本国工业的作用。在国内税收政策上,我国当时政府又绝不采取扶植措施.加上外资厂在我国土上与我本国毛纺业竞争,再加上与日本相同的不利原因,我国毛纺业经营规模奇小.20家华资毛纺厂中,不足1000锭的有9家占45%,1一3千锭的有9家也占45%,最大的2家也都在4500锭左右,效益较低。到1948年,我国毛纺设备扩至15万锭,接近建国前最高水平,但因原料短缺,开工严重不足.1948年政府发行金圆券,实行强制限价政策,社会上于8月份爆发抢购风潮。此后通货恶性膨胀,出现了“工不如商,商不如囤”的局面.到1949年初,依赖进口毛条的精纺和绒线业开工只20%上下,能部分适应国毛的粗纺业开工率约50%,毛织厂开工只有27%。抗日战争的胜利没有给我国毛纺业带来多大活力,以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我国毛纺织业还是一个困难重重的烂摊子。形成对照的是,战后日本的毛纺业却节节回升。
|
延伸阅读:
|
思考题:
|
分析点评:
中日两国毛纺早期发展都较艰难,根本原因在于两国当时服饰习惯还不适应使用毛料,因此国内市场发展缓慢,而新兴行业要一下打人国际市场也不容易。中期中日两国毛纺逐步拉开差距,主要原因是日本有军需的刺激,中国却未从战争受益。后期由曲折转向复兴,则既有国内生活水平上升,毛料市场扩大的影响,又有打人国际市场的条件逐步成熟的作用。两国内外市场发展的时间差,决定着两国毛纺复兴速度的差异。因为毛纺织品是高档消费品,并不是生活必需品,所以毛纺织品市场发展必然与人民生活水平上升同步。正因为如此,毛纺织市场不断发展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毛纺在纺织中比重逐步扩大是必然的趋势。在人民生活尚艰苦的时候,要想加快毛纺发展好比拔苗助长,是不可能的;在人民生活相对富裕之后,想抑制毛纺的发展,就成为削足适履,也是做不到的。 案例来源:周启澄. 中日两国近代毛纺织工业对比研究[J]. 中国纺织大学学报,1994,03:70-81.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