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两国的运动员在其培养模式上有着非常显著的差异性.在日本,小学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初中阶段才开始对其进行专业性的训练,等进入高中之后才学生才开始转向某一个项目的专业度较高的针对性训练,高中毕业后一些人继继进入大学(体育大学)继续深造.他们当中,仅有一少数运动员才能够进入专门性体育学院进行学习,更多的运动员是进入当地综合性大学进行读书.这些具有运动天赋的大学生是一边学业,一边训练的模式中度过的.事实证明了这种模式确保了日本的运动员在教育水平上并不低于普通的学生,相反又提高了日本在全民体育教育选材上具有更多的选择空间。而我国的运动员的成长模式是小学三年级之前培养兴趣,体育老师发掘“苗子”推荐到体校,进入体校后文化课基本就不重视了,小孩子每天就是训练与比赛,一直到进入国家队,拿奥运金牌.而拿不到奥运金牌或者世界性大赛的好成绩的运动员其退役后几乎都脱离了自己从事多年的运动项目.因此,也就出现了一些现役国家队的运动员到处商业活动,为自己后半生储蓄。我国运动员文化教育形式可以概括为“走读”、“借读”、“双学籍制”、“网点学校”等.而在实际培养过程中,还出现了一线队伍运动员,除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就读的形式外,还出现了挂靠高校、与高校联合培养、函授教育等多种形式.那么,日本在此方面又是怎么做呢.我们再来看下日本运动员的成长过程,日本的小学阶段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兴趣,初中才开始进行专业性训练,高中后才开始转向某一个项目的专业度较高针对性练习,在此基础上继而进入大学继续深造.可以看出,日本在运动员的培养上是以兴趣作为发展导向,在文化教育上不同于国内。
事实证明,随着各国竞技体育飞速发展的今天,教育理念的落后必然影响我国高水平运动员文化教育的发展,所导致的问题也将日渐凸显.尤其是运动员文化素质和运动员人格品质方面二者间出现的发展失衡问题,已经明显地导致我国国家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大幅萎缩。
案例来源:张国庆. 中日高校女子运动员文化教育模式比较分析[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6: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