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差异案例库平台

中日高校管理模式对比

邓筠  2015-09-26 14:53:45  刘珺仪整理
案例正文:

日、美、欧洲等知名高校多年的实践证明, 要充分发挥学分制的优势, 就必须具备以下条件:应该保证开出高质量和相当数量的选修课。经验表明, 供选择的课程与学生应选择的课程数至少达到 3∶1 的比例。应围绕主修方向安排选修科目, 以利于形成主干课程, 不能完全打破专业和院系界限。对学生来讲, 跨系选修只能以拓宽专业面为目的, 其数量也应有所限制。应加强对学生选修的指导, 帮助他们按照培养目标和专业规格的要求, 制订适合自身情况的具体课程计划。 对比日本反思我国的教学管理制度。我国高校自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 普遍实行学分制, 教育界在这方面做了不少探索和改革试验。改革实验带来的一个显著变化就是因此促进了选课制的发展和完善。但是, 在一些人心目中, 把学分制看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灵丹妙药, 对其固有的不足重视不够; 还有一些学校仅仅停留在形式上采用学分制, 即把四年该学的课程分解成学分, 按学年安排下去, 美其名曰学年学分制, 学生没有选修余地, 更不可能跨系跨院听课。问题的实质不在此, 而在于可选修的课程太少。我国高校的科研事业面对的竞争对手很多, 除了国家级的科学机构外( 如科学院、工程院、社科院) , 还有国家各部委所属的研究院、所, 以及大型厂矿企业的研究机构, 近年又出现大批民营科研机构, 这些机构占有国家科研基金的大部分。高校的科研经费在国家科研总经费中所占的比例很小, 许多高校管理者都建议国家科研投资政策还要向高校作适当的倾斜。日本高校教师的在职培养, 主要靠自我提高, 教授承担指导副教授、教师和助教提高业务的责任。日本高校近亲繁殖的现象比较严重, 任人唯亲的风气、大学教师缺乏在不同岗位上任教的经历, 严重影响着高校学术水平的提高, 甚至导致学术退化。




延伸阅读:


思考题:


分析点评:

近年来, 我国高校一直在推行聘任制, 虽然有一定的进展, 并取得一些效果, 但是并未达到最终打破终身制和铁饭碗、大大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的预期目的。首先, 定员定岗难于实现。因为此制度本身缺乏科学标准,另一方面相应措施不配套, 缺额难以补充, 富余人员无法精简,精简下来的也难以流动出去。其次, 评聘不分, 弊大于利。在我国高校, 评定职称和职位的任用一般是紧密挂钩的, 因为评定之前就有指标的限制, 职称评定的竞争因此也显得更为激烈。中青年教师作为教学科研的主力, 如牛负重, 而职称和其他待遇难以上去; 某些资深教师靠熬年头当上教授, 而且不担心不聘和解聘, 因而滋生学术官僚; 评聘分不好还加剧了教师队伍中原已存在的苦乐不均、待遇不公的现象, 挫伤了许多教师的积极性。再次, 高校教师评定职称过程也存在很大的不足和漏洞, 最为严重的是近年的学术科研作假所反映的公开性不够和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另外一个就是评定职称时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和评定时的人为偏差。

案例来源:陈德荣. 中日高校管理模式对比分析[J]. 教育与职业,2007,21: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