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正文:
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有一种静态理解事物现象的倾向。 这种静态理解的思维,特别强调了主体个性,容易产生一种对过去经验的依恋。 换句话说,古代人的昔日经验在中国人的心里,唤起一种成果感。中国人的思想与生活总是受到大的古典礼仪的约束,受到古典经验的强烈制约。从历史上看,中国较少同其他文明进行交流,同化能力强。
而不断地向其他文明特别是先进的文明学习,从先进文明中源源不断地汲取养分,则是岛国日本文化的传统。日本文化中的开放性特性,使得日本文化在对待外来文化和文明时,只要是对自己有用的,有好处的,一概来者不拒,不仅是不拒,而且是以一种积极的、认真的态度来对待。从日本文字的形成历史上就可见一斑,日本文字直接借用了中国的汉字,现在在日语中叫做“当用汉字”。假名中的平假名借用了中国汉字的草体,片假名则借用了中国汉字偏旁部首的楷书。


中国人和日本人交际时一个显著区别就是,中国人说话通常是开门见山,直截了当,有啥说啥,而日本人则截然不同。 直率表达有可能伤害对方的场合,他们多采用拐弯抹角的方式,既不失礼节又婉转地表达出本意。例如,中国人对自己讨厌的人会当面直接说,日本人则会以婉转形式表达。 在谢绝别人的邀请或拒绝别人的请求时,中日的表达方式也大相径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