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差异案例库平台

什么时候该带作业?

郭芳  2014-11-28 20:28:15  经历
案例正文:

 Mark本科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中文系,硕士就读于北京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汉语说得很好。他感兴趣的研究方向是汉语中的同源词,因此在研究生第一学年,他选修了文字学课程。

授课老师是一位年纪颇长的教授,她要求选修她课程的同学买许慎的《说文解字》把其中的序言抄一遍,并且写下批注和心得。Mark同学下课以后立刻问教授:“请问这个作业的截止日期是什么时候?”教授回答:“本学期结束之前交就行了。”<?xml:namespace prefix="o">

过了十一国庆假期,Mark又来上文字学的课。老师问:“大家国庆假期都做什么啦?有没有写作业?”中国同学们纷纷掏出本子,把作业给老师看,甚至有同学是用毛笔字写的。等老师检查Mark的作业的时候,他尴尬地说:“国庆节我出去旅游了,我没有做作业,对不起。”老师和气地说:“没有关系,以后做也是一样的。”过了一个星期,又来上文字学的课,老师又来检查作业,Mark这次写了作业,但是他没有带作业。这次Mark没有交作业,老师有些不高兴了,说:“也不知道是没有带呢,还是没有写呢。”当时Mark非常尴尬和生气,脸都涨红了。



延伸阅读:


思考题:


分析点评:
西方的大学课程一般会在第一堂课告诉学生课程的框架、教学的进度和提交作业的时间,而传统的中国课堂上,老师一般不会这样做。 虽然,老师说作业是学期末再交,但是一般的中国学生会尽早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Mark却按照英国人的方式,把这份作业按照截止日期分成了14等分,每周按量完成。老师对学生完成作业的心理预期和她表述的方式不一致,Mark觉得自己是按照老师的要求来完成作业的,却突然被催,并在中国同学的对比下显得懒散,挨了批评,他觉得又冤枉又生气。 在有外国学生参与的课堂,授课老师应该要注意,西方学生可能无法了解教师对作业提交时间和数量方面隐含的期待,可能要用更加直观的方式给出各项任务的具体要求和截止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