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差异案例库平台

中日七夕诗歌比较研究

邓筠  2015-09-26 09:14:17  刘珺仪整理
案例正文:

在中国,虽然以七夕为题材的诗歌作品可谓层出不穷,不胜枚举,但七夕歌,大致是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以《文选》中的数首为开端,主要涉及大量收录南北朝七夕诗文的《艺文类聚》。但这一时期的诗歌,从内容上来看,可大致分为两类:对传说的咏颂和对习俗的咏颂。


日本的七夕汉诗,大部分都以中国七夕诗为基础,模仿而成。在七夕之夜咏颂诗歌这种文学风俗,就受中国文化的感染。七夕传说以口头文学的形式,先由从大陆渡海去日本的纺织女、工匠等传到日本,同时,六朝至唐代的七夕诗赋也迅速在日本上流贵族间传开,进而盛行。特别是以日本宫廷为中心的贵族,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中国以七夕为主题的诗歌的影响。《怀风藻》中有六首七夕诗,几乎都受到了中国七夕诗很大程度的影响。


织女形象,在中国的七夕诗及《怀风藻》的七夕汉诗中,织女通常以“身着云衣,乘着仙驾度过鹊桥”等形象出现。而万叶集的和歌中,取而代之的,织女的形象则是“站在银河边,等着牛郎划桨而来的普通庶民”。 中国的七夕诗及《怀风藻》的七夕汉诗大都抽象、含蓄;万叶七夕歌则显得更具体、大胆。




延伸阅读:


思考题:


分析点评:

 日本《怀风藻》的作者大多来自上流社会的贵族,当时日本宫廷甚推崇中国汉文化,因而七夕汉诗都深受南北朝七夕诗的影响,以此为基础,模仿而称。另一方面,七夕歌的作者,除了已知的山上忆良、柿本人麻吕、大伴家持等人以外,还有许多未知的歌者的作品。这些未知歌者,可能就并非来自上流社会,他们和七夕诗作者不同,更能以现实的想法,将自己的生活体验,比如当时的结婚形式(访妻制)等融入七夕传说,从而使其作品更贴近现实生活。 

 案例来源:蔡蕾. 中日七夕诗歌比较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