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社交语言文化差异之比较 |
|
邓筠 2015-09-25 17:40:56 刘珺仪整理 |
|
案例正文:
在人际交往的称呼中,中国有区别细微的、复杂的亲属称谓系统。这一文化同样反映在社会交际的称谓中。为了表示礼节和亲切,中国人在熟人或陌生人之间,甚至在已知道对方的姓氏、职业、职务的情况下,仍然常使用拟亲属的称谓。而日本社会的称谓,重视阶级等级差异造成的社会所属关系、职业关系。会话中要明确表示说话双方的身份、地位、关系。如:日本人非常重视职位关系,在职务称谓中必须明确正、副职务,如中村副社长、田中副部长等,而中国却不是这样,即便对方是副职,尤其是下级称呼上级时,也会把“副”字省去。中国人说话办事坦诚、直率,而日本人说话比较暧昧,无论在任何形式的交往中,只要不涉及重大问题,即使意见有分歧,他一般都会迎合对方,从不直接用“不”字拒绝对方。
|
延伸阅读:
|
思考题:
|
分析点评:
当不同意一个人的意见、看法,或不赞成对方的行为动作时,中国人会说:“不对”、“你错啦”、“应该这样”等。而日本人在否定对方时,往往会用一种怀疑的口吻说:“是那么回事吗”、“也许你说的对”、“我赞成你的意见”,紧接着再说:“但是我认为… … ”。这实际上是否定对方时的表达形式。了解这些语言差异,在和日本人的交际与贸易往来中,就能够避免许多误解。 案例来源:席巧玲. 中日社交语言文化差异之比较[J].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119-121.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