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差异案例库平台

中美商务争议

郭芳  2015-09-25 10:19:56  王正元,国际商务文化,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
案例正文:

      中国某国有企业和美国某公司经过漫长的商务谈判,马上就要签订正式合同了,这时,一位非常认真的中方工作人员发现合同上的报价与谈判时所说的不符,中方人员气愤地找到美方,美方却觉得没有问题。经过长时间的讨论,大家才弄清楚问题所在:在中方提出报价时,翻译直接用了“ton”这个单位,中方当然用的是公制重量级单位,而美制中分长吨、短吨,美方当然按照有利于自己的长吨来计算,所以才会造成误解。




延伸阅读:


思考题:


分析点评:

这个案例是典型的语用失误造成的交流 障碍。

    语言失误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违反目的语的语言习惯,误用了英语的其他表达式

    例如,一家中外合资公司的女秘书一天的工作干得很出色,她的经理感到非常满意,对她说:“Thanks a lot. That’s a great help.”秘书问答说:“Never Mind.”她想表达的是“没关系”“不用谢”之类的话,但却用了“Never mind。其实,“Never mind”常用于对方表示道歉,而自己不予介意的场合.其“言外之意”是安慰对方的套语,正确的表达是“you are welcome”。秘书显然用错了表达式,导致语言的语用失误。

    2.套用母语表达模式

    例如,有一中国售货员在接待外国顾客时,把汉语的表达习惯“你要点什么?”套用到英语中去而问“what do you want?”虽然,“您要点什么?“在汉文化中是相当得体的商场用语,但在英美人听来,“what do you want?”则具有审问、吆喝的言外之意。因此,他们会认为这位售货员缺乏礼貌而深感不快。

    3.只了解字面意思,不懂其内在语用含义

    A:“Is this coffee sugared?

    B:“I don’t think so. Does it taste as if it is?

    在这里B以为A只是提出“询问”,想知道“咖啡是不是放糖了?”但实际上A想表达的言语行为是“责怪”,意思是“你又像往常一样忘了在咖啡里放糖了。”显然,如果B正确理解A的用意,他应该表达歉意,说:“I’m sorry. Here is the sugar-bowel.”并主动去取糖来。但可惜B没有理解A的语用含义,没有弄清A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4.句子或省略句违反了会话原则中量的准则

    例如:

    A:“Have you finished your task?

    B:“YesI have finished your task.”

    A是操英语的本族人,听到这句话时,他会觉得B在“使性子”或者在“耍脾气”似乎在说“我完成了,怎么,不放心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