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差异案例库平台

中日家庭育儿观的差异

邓筠  2015-09-24 12:05:29  刘珺仪整理
案例正文:

 在中国,受传统家庭观的影响,老年人给自己的子女带孩子是司空见惯、理所当然的;老年人也常说“盼着抱孙子”,甚至还有两亲家抢着带孩子的。在日本,孩子出身10天后,就有可供托管的保育机构。其专业的设施和保育服务,让父母很放心。 所以在日本,如果女方不是全职主妇,就会选择将孩子放在保育园。很少有人会请父母照看。老人认为养育照顾孙辈是孩子父母自己的事,与他们无关。这里固然有中国保育机构不完善的原因,更主要的原因是中国家庭对儿童适应环境的能力的认识不足。我们普遍认为孩子那么小,是不适合离开亲人到陌生环境中的。相较于中国父母,日本父母“放养”型的养育方式,锻炼了孩子的自理能力,使孩子从小就独立自主,长大后自然更能适应社会。中国父母普遍希望孩子能一帆风顺, 总是尽可能地帮助孩子避开逆境。 也就是说,中国的父母对培养孩子顽强的性格并不太关心, 而把孩子生活得平安顺利看做是两代人共同的幸福。 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吃苦头,或者少吃苦头的意识贯穿于中国父母养育孩子的全过程。




延伸阅读:


思考题:


分析点评:

 很显然, 中日两国成人在儿童养育方面的观念存在很大差别, 这主要是由于两国人对儿童适应环境的生存能力有着极为不同的认识所致。 中国人认为儿童因不具备成人的肌体和能力而需加倍保护,以免夭折;日本人却认为要使儿童健全地成长则需加强锻炼,以便习惯环境,并具备适应外界的体魄和性格。 从提高儿童的生存能力来看,日本人的这种锻炼型养育方式无疑具有积极性和主动性,创造条件让儿童适应环境,使儿童在发展自身能力的过程中依靠自己的力量走向成熟。相比之下,中国人的这种保护型的养育方式具有消极被动性,创造条件让环境适应儿童, 会使儿童因习惯于依赖外部力量而抑制和减慢自身能力的发展,甚至使一些属于人类本能的生存能力逐渐退化乃至消失。

案例来源:周琴. 中日家庭育儿观的差异[J]. 考试周刊,2014,18: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