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重农抑商”传统的差异 |
|
邓筠 2015-09-23 20:10:35 刘珺仪整理 |
|
案例正文:
中日两国封建社会“重农抑商”的出发点、措施与政策不同。与日本和西欧不同, 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民有着相对宽松的人身自由和劳动自由。租佃地主阶级土地的中国封建农民, 大致来说, 如果有其它的谋生办法, 便可以不再继续租佃土地, 而去另谋生路。与中国封建社会地主阶级长期“重农抑商”不同, 日本封建社会新兴地主阶级是没有“重农抑商”意识和传统的。中国地主阶级的兴起早于日本两千多年, 而且中国地主阶级与生俱来的一个使命就是要“重农抑商”。如上所述, 这是为了保证有足够的劳动力租佃耕种地主阶级的土地。在中国, 封建统治阶级的实质就是地主阶级, 其利益当然是一致的。而在日本, 幕府统治阶级不但不是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 而且成为新兴地主阶级走向资本主义的桎梏。正因为如此, 推翻幕府封建统治便成为日本新兴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共同要求。
|
延伸阅读:
|
思考题:
|
分析点评:
总之, 中日两国封建社会的“重农抑商”传统其实是植根于不同的封建土壤, 因而两者存在着多方面的差异。而对这些差异的理解, 应基于对中日两国封建社会本质差异的认识。中日两国封建社会都存在着“重农抑商”的传统, 然而由于两国封建社会在本质上并不一致,因而其“重农抑商”传统的根源、出发点和手段也不相同。另外, 与中国封建社会地主阶级“重农抑商”不同,日本封建社会推行“重农抑商”的是幕府封建主阶级, 并不是新兴地主阶级。 案例来源:[1]游进. 中日“重农抑商”传统的差异[J]. 鄂州大学学报,2008,03:51-53.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