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差异案例库平台

当中国遇上马耳他

彭涛  2014-11-28 18:35:28  原创
案例正文:

周六早上11点,我和同伴去马耳他的瓦莱塔银行办理银行账户,一走到银行门口就有一个壮汉帮我们开门,并且非常礼貌地问候每一个进来的人,那个门口非常小,一次也差不多只能进一个人,而这个壮汉的工作就是负责开门和监察门外自动取款机周边的情况。进去之后,我们发现银行里边座位非常少,也没有先进的电子系统负责排队叫号,大部分人都是站着排队等候办理业务。而且这里只有一个柜台可以办理开户,正好我们前面只有一个人正在办理业务,所以我们还很高兴地想着马上就可以轮到我们了。但是在等待期间,业务员不断地在柜台和距离柜台差不多10米远的后台办公室之间折返,排在我们后面的队伍也越来越长了,而这名业务员还是慢悠悠地走着。将近半个小时之后,终于轮到我和我的同伴了,我们办理的是同一种业务,携带的材料也一模一样,这位业务员如之前一样耐心、并向我们微笑,然后首先拿着我们其中一个人的护照和证明信去后台办公室复印,我们心想可以跟着她一起去,然后在办公室门口等她,以节约她的时间,但是当她从办公室出来时,她又来到柜台,我们以为她要在柜台处理什么事情,结果是她把复印好的材料交给本人后,又接着拿我们另一个人的材料去复印,然后又折回柜台,这样往复之后,三个人的材料终于都复印好了。她回到柜台座位又详细问我们情况,差不多3分钟之后她又离开座位,告诉我们她要前往后台办公室咨询经理。于是我们继续等待,5分钟之后,她又如往常一样慢条斯理地走到了柜台,然后微笑地告诉我们,他们暂时不能受理我们的开户。而此时从该业务员接待我们到结束已经过了将近20分钟,银行也将在1点关门,但是后面排队的人一点烦躁情绪都没有,都一个个地安静地依次站着。



延伸阅读:


思考题:


分析点评:

该案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马耳他人民的性格特征,他们不易急躁、焦虑,时间观念也不是非常的强烈。负责开门的那名壮汉的工作看似极其单调乏味,但是他却不会因为时间的漫长、工作的单调而减少对工作的热情。而面对如此多的客户却设一个柜台,并且该柜台的业务员还能在紧迫的工作时间里如此淡定从容,不厌其烦地为客户来回奔波,这在中国是没法想象的。最值得思考的是,排队的人们对等候没有任何抱怨,甚至连不悦的表情都没有,只是安安静静地等候,即使业务办理结束时间马上就要到了。在中国,即使在银行里有很多座位,而且还有先进的电子系统为客户等候提供方便,也经常能听到人们抱怨客服人员办理业务的速度太慢,甚至如果看到一名业务员一直来回走动,更是可能破口大骂。从深层次看,这可能与中马两国人的所崇尚的观念有关,中国人崇尚的是讲究效率,效率就是生命。而马耳他人虔诚地信奉天主教,能够坦然地接受一切的不顺,他们觉得耶稣会帮助他们处理好的,所以也就不着急,不慌张了。当然,二者处事的态度各有利弊,比如马人做事太慢,在这样一个瞬息万变的社会之中也并不是总是好的,而中国人讲究效率在很多时候也能会带来更大的产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