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差异案例库平台

中日动物谚语概念隐喻的比较

邓筠  2015-09-22 20:55:43  刘珺仪整理
案例正文:

中日两种语言中,不同动物表示同一隐喻含义的情况很多,这也是中日两种语言中隐喻表达不对等的体现。如汉语的“蜗行牛步,迟迟不进”和日语的“蛞蝓(かつゆ)の江户行き”,日语中用“蛞蝓(鼻涕虫)”代替“蜗牛”来表达行动非常缓慢。“虎口逃生”和“鳄の口を逃れる”,这里日语中用鳄鱼代替老虎表达了危及生命的险情。再有“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和“鼬なき间の貂 り”,这句在日语中用鼬和貂的关系替代了猴子和虎的关系,形成了“强者不在,没能耐的小人物当上要位”的隐喻表达,等等。在中日非同源动物谚语中,动物的隐喻表达又出现了不对等或者完全背离的现象。如中日两国人民在对动物“牛”的认识中就有一定的差异。在中国,牛是“勤劳踏实,力大体壮,勇敢”的象征。虽然有时候也用“牛车”来比喻速度慢,但是牛的总体形象还是倾向于褒义。中国人经常说“九牛二虎之力”、“气壮如牛”。鲁迅先生曾说:“俯首甘为孺子牛。”这都表现了牛在中国人民心中的美好印象。可是在日语中,牛的典型特征是“迟

钝缓慢,口水又细又长不间断”,由此又引申出牛有“冗长乏味,唠唠叨叨”之意。日语的谚语“ り牛も淀まで”就体现了牛的迟钝缓慢,“商いは牛の涎”则体现了由牛流口水的特点引申出的“冗长乏味”之意。




延伸阅读:


思考题:


分析点评:

民族文化各具特色,虽然同在一个生态大环境下,各自的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也有所不同。隐喻的产生主要来自于认知主体的身体经验,所以隐喻的形成和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又受到各民族不同的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和制约,进而中日两国人民对同一种动物又存在不同的褒贬、爱憎、吉凶等认识。

 案例来源:

鲁畅,吕楠楠. 中日动物谚语概念隐喻的比较[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9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