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差异案例库平台

古代中日文学中生死意识比较

邓筠  2015-09-22 20:12:05  刘珺仪整理
案例正文:

感叹生命短暂人生无常是古代中日文学中同样常见的主题。区别在于 :中国诗人的忧思更多地与现实政治、人生境遇相连 ;日本诗人的忧伤则更多源自于自然生命本身的悲剧性。自然风物的感怀与生死忧思的萌发交汇、融合亦是中日文学共有的艺术思维方式 ,所不同者是 :中国诗人凸现自然的永恒、宁静、万古不易的品格 ,以之与生命的短暂、脆弱构成反衬 ;日本诗歌则关注自然的变易、飘零、毁灭 ,在物我命运同一的体验中追求主体生命意志的高扬中国诗人的忧思更多地与现实政治、人生境遇相连;日本诗人的忧伤则更多源自于自然生命本身的悲剧性。中国诗人凸现自然的永恒、宁静、万古不易的品格,以之与生命的短暂、脆弱构成反衬;日本诗歌则关注自然的变易、飘零、毁灭,在物我命运同一的体验中追求主体生命意志的高扬。中国诗歌中的忧伤更多的与现实政治、社会变革、个人遭遇、人际关系相互连结。《古诗十九首》、三曹父子的作品、阮籍嵇康的诗歌都充分地显示了这一特点。日本文学中的忧伤则更多的源自自然生命本身的悲剧性,较少与现实政治、社会变革、个人遭遇相关。




延伸阅读:


思考题:


分析点评:

中国文化崇尚实用理性,“一方面要求自然情感理性化、合理化、社会化;另一方面,理性自身又并非本体存在,它不能脱离现实情感,去做独立的追求。”而无论是情感还是理性,中国人的心理总是落实在对具体现实人事的关注上,很少离开现实伦常、社会政治做纯理性的本体思辩与非理性的形上感悟。日本文化则不同,它的“核心是其本土的大和魂或大和神”。大和魂是“某种原始神道信仰的变换发展和不断伸延”。它以神秘主义的非理性的本体感悟和直觉体验为主要内容。

 

案例来源:

张文初略论古代中日文学中生死意识的异同[J].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2:6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