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差异案例库平台

中越语言文化中的“狗”

张炳瑶  2015-09-22 19:48:03  学位论文
案例正文:

狗是最早与人类发生密切关系的动物之一,因此,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许多时候都用带“狗”的字去比喻事物,比如:

——讥人妄想说“饿狗想吃肉”;

——骂人见色眼眯则称“疯狗目”;

——称人怪异曰“狗怪”;

——狗听主人使唤,所以骂人无主见而受人指使称为“走狗”;

——打狗看主人,打狗看人面都是劝人手下留情;

——阿狗阿猫,形容不伦不类之辈;

——对爱给人出主意但主意并不高明的人,则被称为“狗头军师”;

——坏人结党叫做蝇营狗苟;

——人渣云集,叫做鸡鸣狗盗;

——狗咬吕洞宾说人不识好夕,狗拿耗子是说多管闲事;

在越南,狗担任的角色是不一致的,“狗”在成语中所描述的事物大多数是贬义的,如:

    挂羊头卖狗肉、狗类群党、狗眼睨视人、狗咬烂衫、狗穿裙子。

    中越关于“狗”的成语

中越关于“狗”的成语1.png

中越关于“狗”的成语2.png

中越关于“狗”的成语3.png



延伸阅读:


思考题:


分析点评:

狗是人类最可爱忠实的宠物朋友,它给人类带来了欢乐、信任和依托,同时也带了恐惧、压抑和厌恶。因此,人类对它有太多的感触,赋予其众多的寓意。但由于文化的差异,地区的差别,这些寓意都带有明显的民族特性、宗教色彩和岁月痕迹。

狗曾经是中国先人作为图腾的崇拜物,在没有铁窗和防盗设备的古代,狗就是门户安全的守卫。在越南,自古以来也非常重视狗,视之为忠诚朋友。

狗是人类最早驯养的家畜之一,早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原始人就开始养狗。陆游晚年曾借诗抒胸臆:“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其中的“黄”即指猎狗。汉代朝廷设狗监,是掌管皇帝猎犬的官员,而唐代五坊之中有狗坊,是专为皇帝饲养猎犬的官署。元代时,中国东北地区通行犬橇,即用狗拉车。冰天雪地之间,四条狗拖一雪橇,行速如飞。即便是现在,在东北很多地区,仍然常见狗拉雪橇。在越南文化中,狗的身份常被轻视,在日常生活里的一些丑恶,不好的东西都是用“狗”字组成的,但狗还是人们最忠诚的朋友,不管主人富裕或贫穷,狗都不离不弃地跟着自己的主人。

案例叙述和分析来源:陈志明.十二生肖动物的汉越成语及其文化比较[D].华中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