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差异案例库平台

中德社会习俗

李得卉  2014-11-28 18:12:04  自编
案例正文:

 汉德语言中称谓语不同,汉语将称谓语分得很细致。汉文化的礼教传统的核心就是“正名定分”,给人定名称位置。名位不同则职分各异,尤其表现在繁复多样的称呼语上。就家庭称呼来说,汉语里对家庭成员的称谓可谓详尽: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叔、舅舅、姑姑、婶婶、伯伯、表舅、表婶、娘娘、姑父、娘舅等形形色色。一个家庭内部的等级也体现在语言中,例如“兄弟”、“姐妹”、“父子”。“兄、“姐”、“父”永放在“弟”、“妹”和“子”之前。

<?xml:namespace prefix="o">



延伸阅读:


思考题:


分析点评:
每个中国人从小就受到父母和老师的教诲,懂得对和自己什么样关系的人该如何称呼,不可以张冠李戴。在家庭内部,遇到长辈必须按照不同的辈份来称呼,对长辈直呼其名在每个有家教的家庭里是被禁止的,也没有一个中国小孩会直呼父母的名字,就象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约定俗成在家庭以外的社会,家庭称呼则根据年龄社会化,有时还按人的不同官衔给予不同的称呼,总之直呼其名是不可能的。相比之下,德语中的称呼要简单得多。对家庭成员的称谓只有数得清的几个:Vater(父亲)、Mutter(母亲)、Tante(姑姑)、Onkel(叔叔)、Groβvater(爷爷)、Groβmutter(奶奶)等等。“Tante”和“Onkel”不分父亲家的还是母亲家的。德国是信奉基督教的国家,“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深植人心。德国人从小就可以直呼家庭成员的名字,甚至于一个刚刚开始说话的小孩可以直呼八十好几的外公的名字。在德国人看来,这是非常正常的。不论年龄和辈份,每个人在家庭内部都是平等的。在家庭外部的社会称呼语更为简单,只是“先生”、“太太”、“小姐”等,其标准只是人的性别,一般无年龄、地位、官位之分。有时德国媒体采访总理时也直呼Herr Schröder(施罗德先生),只有在公开外交场合,才将头衔 Herr Kanzler(总理先生)加入称呼语中。 除称呼语差别外,中德两国还有很多不同的社会习俗,如接受邀请时德国人会给主人明确的回复:Ich komme gern(我愿意来),而不是中国式的简单“好的到时看情况”。在中国人家里做客,主人问客人需要喝点什么,客人往往出于客气说不需要。这时,主人为了显示其诚意和好客,会再三劝下去,直至客人接受才肯罢休,而客人也会因主人的“盛情难却”,便欣然接受主人提供的茶水或饮料。可是在德国,如果客人说不需要,主人便不会再坚持。吃饭时,他们也不会给客人夹菜,让他们随意。德国人一般会说:Bitte, greifen Sie zu(!请自便)。所以在中国人看来,德国人待客不如我们热情,而他们自己的解释是,既然客人说不需要,我们为什么要强迫别人做他们自己不想干的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