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际距离的中日对比 |
|
邓筠 2015-09-22 12:29:08 刘珺仪整理 |
|
案例正文:
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进行交流时,由于相互间人际距离的不同会产生冲突、引起误解。人际距离,也称对人距离,是非语言交际行为研究中开展较早的部分。它的先驱者是美国人霍尔。霍尔考察了美国白人中产阶级的人际距离后,将人际距离分成了4个不同的区域:亲密区域、个人区域、社交区域和公共区域。无论是谈论公事还是私事,中国学生与老师的距离比日本学生近。特别是谈论私事时,中国学生与老师的距离甚至小于与普通朋友的距离。这也同时显示了中日学生的另外一个不同,即在公私不同场合时的差异大小:中国学生的差异较大,而日本学生较小。这个结果说明,在与师长的距离中,公私的差异对中国学生的影响较大,而对日本学生的影响较小。对待亲密朋友(同亲 异亲)时,中国学生的距离比日本学生近,但是,在对待普通朋友(同疏 异疏)时,却呈现了相反的趋势:中国学生的距离要比日本学生远。中日大学生的最大不同是,从总体来说,中国人的人际距离要小于日本人。
|
延伸阅读:
|
思考题:
|
分析点评:
对待家人和朋友时,中日大学生有很大不同。日本学生与家人的距离比与恋人、与朋友的距离远,基本显现出“亲朋友、远家人”的趋势;而中国学生与家人的距离却处于朋友、特别是异性朋友和普通朋友之上,保持着“家人重于朋友”的特点。 案例来源: [1]熊仁芳. 关于人际距离的中日对比研究——以中日两国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报告[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0:62-68.
|
|
|